分析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对外周动脉手术出血的影响
【摘 要】目的:探究外周动脉手术是否会受到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正在接受治疗的60例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只服用阿司匹林药物,观察组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药物,在手术前后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延长,增多了术中出血量与术后的血肿发生率,比较结果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周动脉手术中只应用阿司匹林药物的患者不必停用药物,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药物的患者需在手术中权衡出血风险。
【关键词】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外周动脉手术
【中图分类号】R5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1--01
患有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身体局部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身体部位是颈动脉与下肢动脉。这类患者很可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基本的治疗方式是抗血小板。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十分明显,在老年群体中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冠状动脉支架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技术治疗时,有90%以上的人群都需要放置支架,在发病5 年内有12%患有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1]。围术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对外周动脉手术期间麻醉与出血带来风险,抗血小板药物若提前停止,很容易导致支架内形成血栓。本次实验主要对外周动脉手术手术是否会受到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影响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接受外周动脉手术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探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年龄在33岁~71岁,年龄的平均值为(51.3±3.8)岁。观察组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年龄在34岁~73岁,年龄的平均值为(53.1±3.6)岁。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年龄性别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在进行外周动脉手术时,对照组的患者只服用阿司匹林药物,观察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药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服用适量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进行观察。出血量越多、术后血肿发生率越高、手术时间越长表示患者的状态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内容采用 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平方差表示,使用t检验,具有明显差异,(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延长,两组患者均未输血,但观察组术后增加了血肿发生率。
3 讨论
外周动脉疾病是血栓性疾病之一,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标志,严重情况下会增加死亡率。抗血小板药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治血栓形成,阿司匹林与氯毗格雷都是临床证实的抗血小板药物,将两者联合应用已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方法。对于患有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这类抗血小板药物,不论是否患有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可使患者降低心机梗死率以及脑血管发生意外的问题。将阿司匹林间隔一天给健康人群服用,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外周动脉手术率。在抗血小板药物中阿司匹林具有安全可靠的效果。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物是氯吡格雷,对抵抗血小板有着强有力的作用[2]。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属于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虽然效果有着一定的区别。但都能够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功能[3]。在外周动脉手术中都会延长出血时间,8天左右是人们血小板的平均寿命周期,血小板的格更新速度较快,在停用药物的8天左右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才能彻底恢复。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在手术中权衡出血风险,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药物,虽然会增加出血量,但并不会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也没有因出血增加围术期死亡率,可以获取显著的临床效果。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多,术后增加了血肿发生率,也延长了手术时间,充分说明外周动脉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有显著临床效果。对比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推广。综上所述,是对外周动脉手術是否会受到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应用效果更加显著,医疗人员在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药物时,应对出血风险进行衡量。
参考文献
邱伟智, 王佳音, 黄金钟.血小板输注治疗对抗血小板药物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出血的预防[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7, 43(5):261-265.
薛云星, 周庆, 朱悉煜,等.误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手术转归的影响[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7, 33(07):417-417.
黄琛, 徐戈, 吕静,等.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3(6):975-978., 百拇医药(仪赫莫仁 李磊)
【关键词】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外周动脉手术
【中图分类号】R5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1--01
患有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身体局部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身体部位是颈动脉与下肢动脉。这类患者很可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基本的治疗方式是抗血小板。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十分明显,在老年群体中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冠状动脉支架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技术治疗时,有90%以上的人群都需要放置支架,在发病5 年内有12%患有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1]。围术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对外周动脉手术期间麻醉与出血带来风险,抗血小板药物若提前停止,很容易导致支架内形成血栓。本次实验主要对外周动脉手术手术是否会受到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影响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接受外周动脉手术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探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年龄在33岁~71岁,年龄的平均值为(51.3±3.8)岁。观察组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年龄在34岁~73岁,年龄的平均值为(53.1±3.6)岁。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年龄性别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在进行外周动脉手术时,对照组的患者只服用阿司匹林药物,观察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药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服用适量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进行观察。出血量越多、术后血肿发生率越高、手术时间越长表示患者的状态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内容采用 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平方差表示,使用t检验,具有明显差异,(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延长,两组患者均未输血,但观察组术后增加了血肿发生率。
3 讨论
外周动脉疾病是血栓性疾病之一,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标志,严重情况下会增加死亡率。抗血小板药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治血栓形成,阿司匹林与氯毗格雷都是临床证实的抗血小板药物,将两者联合应用已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方法。对于患有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这类抗血小板药物,不论是否患有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可使患者降低心机梗死率以及脑血管发生意外的问题。将阿司匹林间隔一天给健康人群服用,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外周动脉手术率。在抗血小板药物中阿司匹林具有安全可靠的效果。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物是氯吡格雷,对抵抗血小板有着强有力的作用[2]。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属于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虽然效果有着一定的区别。但都能够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功能[3]。在外周动脉手术中都会延长出血时间,8天左右是人们血小板的平均寿命周期,血小板的格更新速度较快,在停用药物的8天左右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才能彻底恢复。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在手术中权衡出血风险,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药物,虽然会增加出血量,但并不会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也没有因出血增加围术期死亡率,可以获取显著的临床效果。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多,术后增加了血肿发生率,也延长了手术时间,充分说明外周动脉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有显著临床效果。对比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推广。综上所述,是对外周动脉手術是否会受到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应用效果更加显著,医疗人员在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药物时,应对出血风险进行衡量。
参考文献
邱伟智, 王佳音, 黄金钟.血小板输注治疗对抗血小板药物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出血的预防[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7, 43(5):261-265.
薛云星, 周庆, 朱悉煜,等.误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手术转归的影响[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7, 33(07):417-417.
黄琛, 徐戈, 吕静,等.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3(6):975-978., 百拇医药(仪赫莫仁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