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临床研究》》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1752033
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手术中应用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中国临床研究》 2008年第11期
     【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8)11-0029-02

    翼状胬肉是眼科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对于影响视力及眼球运动,有碍美观者均应施行手术切除,因其术后复发问题,治疗方法一直被人们所探讨,笔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48例57只眼,经1~3年随访观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门诊就诊者:48例57只眼,其中双眼发病者9例,18只眼,单眼发病39例,男性15例,女性33例,年龄42~71岁,原发性翼状胬肉45例54眼,复发翼状胬肉3例3眼。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排除结膜急性感染性炎症及角膜炎、泪囊炎等,常规抗菌素眼药水应用3d。

    1.2.2手术方法常规眼表麻醉,0.5%地卡因点术眼1次,2%利多卡因术眼局部麻醉,在胬肉颈部距角膜缘2mm处用显微剪平行角膜缘切开球结膜达胬肉上下缘,并向远离角膜方向分离球结膜,再用锐刀沿胬肉头部(侵入角膜内部分)切开角膜上皮达前弹力层,用显微镊提起胬肉头部,用刀沿前弹力层平行剥离胬肉头部达巩膜缘,再用弯剪刀将胬肉体部与巩膜分离。在胬肉体部下面放置浓度为0.2mg/mlMMC棉片,作用3~5min,然后用100ml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区;再切除胬肉体部。勿损伤内直肌,将球结膜缝合在角膜缘外3mm的浅层巩膜上。球结膜和角膜缘之间2~3mm的巩膜裸露区。

    1.2.3术后处理涂抗菌素眼膏,包扎术眼1d,术后6d拆除缝线。

    2结果

    上述术后患者随访1~3年,有6例复发,总效率为89.5%。

    3讨论

    尽管人们对翼状胬肉认识已有上千年,但迄今为止关于翼状胬肉确切病因及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解释清楚。目前认为翼状胬肉是内因(遗传)和外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更多患者支持翼状胬肉是一增生性疾病。治疗翼状胬肉的方法很多,但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手术方法也很多如结膜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板层角膜移植等,而笔者采用术中应用MMC局部作用治疗翼状胬肉仍作为一种在基层医院值得应用的方法。丝裂霉素C是一种现代谢药物,能抑制增强期细胞DNA的复制,对增强各期的细胞均有抑制及杀伤作用。本组48例57只眼经1年以上临床观察,无角膜水肿,巩膜坏死等并发症出现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刘祖田.眼表疾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55-367., 百拇医药(张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