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028246
门诊输液室96例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2375KB,3页)。

     【摘要】目的 分析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与ADR有关的抗微生物药物种类、ADR的损害类型及其临床表现、ADR因果关系评价及ADR的护理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报告中10岁以下儿童发生率最高,共30例(31.25%);引起ADR的药物主要集中在β-内酰胺类(33.33%)、喹诺酮类(28.13%)、克林霉素(16.67%)和大环内酯类(9.34%);ADR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共48例;新的、严重的ADR2例。护理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用药反应,发生ADR后的正确处理。结论 加强医院输液室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分析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49—03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及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严重者可致伤残,甚至死亡。我科自2005以来逐步开展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2009年共报告96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12月我科门诊输液室符合要求的96例ADR报告表,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与ADR有关的抗微生物药物种类、ADR的损害类型及其临床表现、ADR因果关系评价及ADR的护理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在96例报告中,男性46例,女性50例,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为1.09:1。在各年龄段患者分布情况中, 10岁以下和31-40岁的患者较多,10岁以下最多,占31.25%。年龄最小者不足1岁,最大为65岁。见表1。

    表1 ADR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

    年龄(岁)男(例)女(例)合计(例)构成比(%)

    ≤1021103031.25

    11~206177.29

    21~30661212.50

    31~405192425.00

    41~50771414.58

    51~601788.33

    ≥611011.04

    合计465096100

    2.2 与ADR有关的抗微生物药物

    怀疑引起ADR的药物主要集中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克林霉素和大环内酯类,具体药物种类和名称见表2。

    表2 与ADR有关的抗微生物药物

    药物分类种数(%)主要药品名称

    β-内酰胺类32(33.33)头孢尼西、头孢哌酮、美洛西林、头孢曲松、头孢替安、喹诺酮类27(28.13)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

    林可霉素类16(16.67)克林霉素

    大环内酯类9(9.34)阿齐霉素

    抗病毒类9(9.34)莪术油

    其他3(3.13)甲硝唑、林可霉素

    合计96(100)

    2.3ADR的损害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一份ADR报告可能累及多个系统-器官的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居前4位。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首位,共48例。具体占表3。

    表3 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

    损害类型例数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8瘙痒,皮疹,荨麻疹,斑丘疹,皮肤红斑等

    全身性损害40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疼痛,过敏样反应,紫癜等

    消化系统反应40恶心,呕吐,腹痛,呃逆,腹泻

    呼吸系统反应10呼吸困难,喉头水肿,气喘,气急

    损害类型例数主要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反应3痉挛,头痛,头晕,失眠,局部麻木

    心血管系统反应3心悸,胸闷,心慌

    心外血管损害5静脉炎,血管红肿

    用药部位损害3用药局部红斑

    2.4 新的、严重ADR

    新的、严重的ADR有2 例,包括1例新的ADR和1例严重的ADR(头孢尼西钠致过敏性休克)。新的ADR为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的,如克林霉素致过敏性休克。

    2.5 ADR的治疗及转归

    根据ADR发生情况,治疗措施为采取吸氧、调慢输液速度、应用抗过敏药物、停药、更换抗菌药物或入院继续治疗等,在填写ADR报告时,所有患者均已治愈或好转,无死亡病例。

    2.6 ADR因果关系评价

    采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关联性评价,其中“肯定”1 例,“很可能”82例,“可能”12例,“可能无关”1例。

    2.7 护理

    2.7.1 心理护理

    患者发生ADR后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安抚,安慰患者,向其讲明发生ADR的原因及后果,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因素,积极配合医师及时处理,尽快消除ADR引起的不良后果。

    2.7.2 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用药反应

    我科输液人次的年龄组以10岁以下为主, 2岁以内患儿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他们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楚,护士在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神态、面色的变化及皮肤状态等。发现患儿哭闹,面色变化、痛苦面容或皮肤红、瘙痒等,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此外,应多倾听患者的主诉,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ADR。

    2.7.3 发生ADR后的正确处理

    ADR多发生在用药10min和31~60min内,护士在这个时间段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表现。发生ADR后护士应密切配合,分工明确,准确及时处理。发生A类ADR后应立即更换药物及输液管,将患者平卧,给氧,吸痰,测量生命体征,配合医师抢救,或送急救室抢救。发生B类或C类ADR后应立即更换药物及输液管,动态观察,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

    2.7.4 与医师及时沟通,将ADR发生率高的药物反馈给医师

    有些药物ADR的发生率较高,如抗生素药物因具有广谱性、活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其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大。另外,阿奇霉素类药物引起的ADR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应与医师沟通,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或在输注药物中加入对抗的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对ADR的影响

    从表1的数据来看,在96例ADR报告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为1.09:1。从年龄分布看,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其中10岁以下和31-40岁的患者较多,10岁以下占31.25%。这与王维忠[1]的调查相一致,10岁以下占33.02%。对此我们要加以关注。不同年龄的患者其血浆蛋白与药品结合能力、药品代谢速度及肾脏排泄速度均不相同,因而,ADR发生率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儿童患者,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酶系统未成熟,药物的代谢、排泄与成人有较大差异,易使药物超剂量而产生ADR。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对儿童和老年输液患者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及时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情况,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并注意溶剂选择、药物浓度、静脉滴注速度、合并用药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75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