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028218
疏血通注射液对中晚期肿瘤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600KB,1页)。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85—01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而肿瘤患者高凝状态下,血栓的高发病率,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用以疏血通治疗肿瘤患者来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黏度,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65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治疗组35例和参麦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38-76岁,平均59.5岁,含胃、肺、食道、肝、乳腺、结肠、前列腺、鼻咽癌及淋巴瘤,其中肝、肺、骨阴茎及腹腔淋巴结等转移共1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6-78岁,平均61.2岁,含胃、肺、食道、肝、乳腺、结肠、皮肤癌。其中肝、腹腔淋巴结、胃、肺、脑等转移共11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所有病例均已病理检查确诊。

    1.2 方法

    治疗组应用疏血通(牡丹江友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Z20010100)6ml 加生理盐水250ml 静滴1次/d。对照组用参麦(四川升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Z51021264)40ml 加生理盐水250ml 静滴1次/d,连用15d。两组都行对症治疗,不再给予任何其它活血化瘀、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

    1.3 标本采集

    病人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 ,注入含有肝素(75mg /L)的抗凝管中,作血液流变性检查。

    1.4 血液流变学检测

    采用LBY-N6C型锥板式血粘度仪,于25℃恒温下分别于治疗前、后(4周)测定血液流变性相关指标。

    1.5 统计方法

    采用成对数据平均数T检验,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检测结果见下表: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X±S)

    检查项目治疗组(n=35)对照组(n=30)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红细胞比容(%)41.215.334.386.4241.306.238.456.49

    全血高切黏度(80s-1)7.440.585.380.69 △7.580.476.430.42 ○

    全血低切黏度(20s-1)11.931.438.541.28 △△13.182.1011.451.72 ○

    全血还原高切黏度(80s-1)15.472.138.791.52 △14.371.5611.491.80 ○

    全血还原低切黏度(20s-1)23.055.216.492.39△23.385.1017.324.10 ○○

    血浆黏度(mPa.s)2.370.181.840.19 △2.130.151.980.20 ○

    红细胞聚集指数(RE)3.080.311.890.41 △△2.740.192.710.28 ○

    纤维蛋白原(g/L)4.840.373.200.38 △△24.810.324.280.35 ○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3 讨论

    凝血系统异常是肿瘤病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肿瘤细胞的促凝活性促使肿瘤患者的凝血因子升高,肿瘤细胞还可以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活性物质,同时放、化疗可改变凝血因子和自然抗凝物的水平,降低纤溶活性和直接损伤内皮细胞,这些都是高凝引起血栓的外来因素。原发性静脉血栓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标志之一。甚至血栓的形成是肿瘤患者的首发症状。据此,为肿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降低血栓发生率,提供了临床依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0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