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028296
浅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564KB,2页)。

     【摘要】目的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指标、肝功能损伤程度及预防。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重叠感染组)各65例,两组病情(轻、中、重度)和HBV DNA定量相同,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两组患者HBV标志物,HBV DNA及抗HEV IgM。结果 重叠感染组肝衰竭28例,发生率43.07%,死亡11例,病死率16.9%;慢性乙型肝炎组肝衰竭3例,发生率4.6%,死亡1例,病死率1.5%,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58.80和27.01,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叠感染组肝功能损害严重, HBV DNA水平低,病死率高,预防差。

    【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戊型 重叠感染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089-02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关系,了解HEV感染对HBV复制的影响,对65例HBV重叠HEV感染患者和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特点、肝功能以及HBV标志物分别做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HBV重叠HEV感染(简称重叠感染组)65例,为2005年1月—2009年7月我院住院患者,男41例,女24例,平均年龄51岁,平均病程3.57年,轻度16例,中度23例,重度26例,HBV DNA 定量≥104copies/ml患者41例;HBV DNA定量<104copies/ml患者24例。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65例(简称HBV组),从同期住院的单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抽取。男26例,女39例,平均年龄43岁,平均病程4.21年,轻度13例,中度21例,重度31例,其中HBV DNA定量≥104 copies/ml患者41例;HBV DNA定量<104coies/ml患者24例。

    1.2 入选标准 (1)所有病例均为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和HEV感染诊断标准均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2)入院前3个月和住院中均未使用过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等特殊抗病毒药物。

    1.3 排除标准 (1)HBV携带者;(2)肝炎肝硬化患者;(3)原发性肝癌患者;(4)同时感染其他病毒患者。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IgG、抗-HBc IgM、Pre-s2Ag和抗-Pre-s2;用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HBV DNA,检验灵敏度为1000copies/ml;用ELISAg方法检测抗-HEV IgM。抗-HEV IgM阳性判定为HEV感染,以上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结果均得到重复测定证实。用德国欧霸XL-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球蛋白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 两组患者症状基本相同,重叠感染组鼻(齿龈)出血24例,占38.1%,肝区疼痛32例,占49.2%;HBV鼻(齿龈)出血14例,占21.7%,肝区疼痛18例,占27.8%,两组比较,X2分别为32.09和52.98,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临床表现及肝掌、蜘蛛痣、脾大等特征,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比较 重叠感染组较HBV组TBIL、ALT及AST升高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叠感染组血清白蛋白[2]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低于HB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X±S)

    分组病例数TBIL(umol/L)ALT(U/L)AST(U/L)ALB(g/L)PTR(%)

    重叠感染组65495.0±217.0967.0±395.0792.0±453.034.3±8.743.5±25.4

    慢性乙型肝炎组65216.0±195.0373.0±212.0325.0±256.039.2±5.379.2±16.7

    T值10.2114.529.835.2712.86

    P值<0.01<0.01<0.01<0.01<0.01

    2.3 两组患者HBV标志物比较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HBsAg、HBeAg、HBV DNA 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抗HBc-IgM:重叠感染组患者33例阳性,阳性率49.8%,HBV组56例阳性,阳性率85.5%,X2=20.16,P<1.01。

    2.4 两组患者病程及转归情况 重叠感染组患者病程明显长于HBV组,重叠感染组肝衰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HBV组,两组病程及转归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病程及转归比较

    组别病例数慢性肝死亡病程

    衰竭(例)(例)(天)

    重叠感染组65281164.7±21.7

    慢性乙型肝炎组653147.7±11.0

    X2 值58.8027.01t=5.569

    P值<0.01<0.01<0.01

    3 讨论

    重叠感染HEV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重症化的一个重要诱因。本研究结果显示,重叠感染组的鼻(齿龈)出血、肝区疼痛、TBIL、ALT、慢性肝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HBV组,平均住院时间亦显著长于HBV组,提示在HBV感染的基础上重叠HEV感染后病情有重症化倾向。肝衰竭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的免疫状态及病毒变异等许多因素有关,细胞免疫可能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EV后,HEV可能通过病毒直接破坏及诱发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的损伤,故可使原有的病情明显加重。

    抗-HEV IgM在体内持续时间较短,血清抗—HEV IgM 阳性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指标。本研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HEV感染后,在入院时,HBsAg、HBeAg及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肝功能正常恢复出院时,在HBV DNA≥104copies/ml的患者中,重叠感染组抗-HBc-LgM阳性率明显低于HBV组;重叠感染组HBV DNA 阳性率明显低于HBV组;在入院和出院时重叠感染组抗-HBc-IgM阳性率均明显低于HBV 组,提示慢性乙型感染患者重叠HEV感染后,HBV的复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进入恢复期的患者中,部分HBV标志物可获得阴转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6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