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018896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甲型肝炎64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刘双荣
第1页

    参见附件(732KB,1页)。

     【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甲型肝炎64例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治疗,将甲型肝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采用隔离、休息、静脉滴注维生素C、门冬氨酸钾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20-6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P<0.05)。结论 甲型肝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复方甘草酸苷静脉滴注,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 甲型肝炎 疗效

    中国分类号:R512.61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280-01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多为散发性发病【1】,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现将我科收治的64例甲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09年7月我科收治的甲型肝炎患者64例,男35例,女29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8-38岁(18.6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1岁(19.2岁)。两组对应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和肝功能损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按2000年9月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诊断标准【2】:①有明显甲肝患者接触史;②有发热、乏力、纳差、尿黄、恶心、呕吐等症状;③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质软,有触痛;④肝功能明显异常,以ALT 升高为主;⑤患者血清抗HAV-lgM阳性(固相放免法),乙、丙、丁、戊等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并排除不合作、不完成疗程者,有原发病需加用其他药物者。

    1.3治疗方法

    ①一般治疗:包括隔离、卧床休息,予以清淡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蛋白质和热量。②对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10%葡萄糖溶液250 ml+维生素C2.0+门冬氨酸钾镁20ml,静脉点滴,1次/d,疗程14d。③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0%葡萄糖溶液250ml+复方甘草酸苷20-60ml,静脉点滴,1次/d,疗程14d。

    1.4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14d内体温恢复正常,乏力、纳差、尿黄等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显效:14d内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减轻,肝功能检查较治疗前下降50%;显效:体温下降但不正常,症状稍有减轻,复查肝功能较治疗前下降小于50%;有效:介于显效与无效之间;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或病情进展。痊愈+显效为总有效。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6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

    两组药物治疗期间均无发热、皮疹、消化道及全身不良反应。

    3讨论

    氧化应激是临床肝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3】。病毒性肝炎是由于原发性肝功能损伤,致使肠源性内毒素大量聚积,通过肝脏入血,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素性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以及白三烯。通过亲电子团、氧化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等毒性代谢产物,导致肝细胞膜过氧化,细胞内Ca2+积聚,致钙负荷性细胞坏死。

    复方甘草酸苷能抑制各种因素介导的炎症反应及通过稳定线粒体膜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及其随后Caspase-3的活化,从而阻断肝细胞凋亡的进程【4】。复方甘草酸苷含有1个分子甘草酸次酸和2个分子葡萄糖醛酸,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炎、抗变态反应的治疗,具有类激素样作用【5】,其机制与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保护肝细胞膜,免疫调节、诱生干扰素等作用相关。

    本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组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甲型肝炎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常规治疗(P<0.05),作用迅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3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