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011879
重庆市沙坪坝区2009年性病艾滋病疫情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陈 敏 李 丹 闫 黎 杨连建 查 唯 龚海燕 孙爱平
第1页

    参见附件(4760KB,4页)。

     2.3 人群分布

    2.3.1 性别分布 2009年性病报告数男女性别比为1.73:1。男性中以淋病最高,占男性性病总数的34.51%,其次为梅毒(23.58%);女性以梅毒发病最高,占女性性病发病总数的51.34%,其次为尖锐湿疣(22.39%);与2008年同期相比,男性HIV/AIDS和女性梅毒病例报告数均有大幅上升;梅毒病例中男性二期梅毒和女性隐形梅毒发病数增幅明显;各病种除尖锐湿疣性别构成差异不明显外,其余病种的性别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表3)。

    2.3.2 年龄分布 除10-岁组无病例报告,其余各年龄组均有报告,以20-和30-组为高发年龄段,与2008年相比,除60岁以上年龄组报告病例有一定的上升,其余各年龄组均有下降。60岁以上老年人报告病例数构成由2008年的7.34%上升到2009年的9.66%,其中20岁以下HIV/AIDS感染者人数增长迅速, 2008年新报告数为1例,2009年新报告12例(表4)。

    2.3.3 职业分布 2009年除保姆及保育员、牧民无病例报告外,其余职业均有病例报告,以工人最多占全年报告病例的23.58%,较2008年增长0.7%,其次为家务待业人员和农民,虽然离退休人员感染性病的比例只占全年报告病例的5.40%,但较2008年增长16.47% (表5)。

    2.4 各病种的流行病学特征

    2.4.1 2009年梅毒报告发病率居性病之首,与2008年相比,报告Ⅰ期梅毒增加16.22%,Ⅱ期梅毒增加25.34%,隐性梅毒增加18.71%;男女病例均以Ⅰ期梅毒最多,女性胎传梅毒有所下降,其余各期均有增长,其中隐性梅毒增幅较大。

    2.4.2 淋病仍是优势病种,占性病报告数的第二位,其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发病率较2008年下降14.62%。男性病例持续高于女性,男女构成比右2008年的3.57:1上升到3.93:1。

    2.4.3 HIV/AIDS报告数虽低于梅毒,淋病和尖锐湿疣,但其增长速度居6种重点监测性病之首,发病数较2008年增加117.90%,其中15-组报告11例,较2008年(1例)增长1100%; 60岁以上报告10例,较2008年(2例)增长400%。

    3 讨论

    3.1 疫情变化 2009年报告性病艾滋病1832例,发病率较2008年下降12.56%,但明显高于重庆市性病艾滋病疫情[4]。除梅毒和艾滋病外,其余四种监测性病的发病率均有一定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较2008年下降70.03%,淋病发病数较2008年减少83例;梅毒、HIV/AIDS报告则持续上升,2009年梅毒超过淋病居性病报告之首,HIV报告较2008年增加2.18倍;性病流行谱发生着变化,病种构成变化趋势与我市和我国性病疫情分析报道一致[5-8]。性病疫情变化的原因:一是政府、卫生、学校、媒体等多部门的大力宣传,促进了人群对性病的防治意识和正规就医行为,使性病疫情形势有所下降;二是正确使用安全套的宣传推广对于预防性病艾滋病传播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与我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下降有较大关系[9];三是艾滋病项目工作的实施,加大了对高危人群性行为干预,在性病感染人数有所下降的同时,梅毒与HIV感染的监测不断跟进,使HIV感染者和梅毒患者等被大量发现;四是网络的普及为男性行为人群搭建了寻找和接触性伴的机会,使性病艾滋病感染途径更容易实现,且该类人群梅毒与HIV的高感染率与我市及我国的流行形势一致[10-14]。

    3.2 群变化(1)20-40岁性活跃年龄组仍然是性病的高发人群,报告病例数占性病发病总数的59.18%,是防治的重点人群;但疫情有向高龄化发展的趋势,60-85岁年龄组发病率波动在80-266.67/10万,该类人群可能以男性因其性伴缺失性能力而寻求商业性服务所致, 60岁以上老年人群发病数增幅较大,与其它地区报道一致[5,7,15-17]。这提示在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不仅要针对高危年龄段人群开展宣传和行为干预,还应关注老龄人群的身心健康,倡导文明健康的老年生活;(2)2009年男、女发病率较2008年都有所下降,男性构成比有所上升。以HIV/AIDS报告数增长明显;应加强男性,特别是性活跃男性人群的性病监测与行为干预;(3)工人、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是性病高发人群。这几类人群由于性病防治知识较为缺乏,又多为流动人口,且处于性活跃时期,感染性病后,因经济贫困等因素,影响性病的及时和彻底治疗,极易将性病传染给配偶、性伴,使性病疫情蔓延扩散。所以应重视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传授,推广安全套使用项目,降低性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危害性。(4)2009年高学历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性病报告数的26.69%,大学生感染人数占12.30%,将性教育工作前移,在中学时期全面开展学生安全性行为教育工作已刻不容缓。

    3.3 防控建议 (1)政府、卫生、教育、媒体等部门应认真履行性病艾滋病防治职责,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方式开展性病防治宣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和规范就医意识;(2)学校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课应该前移,结合现在学生性生理成熟期提前的实际情况,将正确的性取向和性道德观念、安全性行为方式等健康知识尽早传授给学生,使其做好自我保护;(3)大力推广安全套使用,正确使用安全套将降低性病的传播;(4)加大对性病诊疗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性病病例的诊断、治疗和报告、监测管理,在自愿的前提下,开展献血、手术、妊娠和高危人群的性病咨询检测,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5)按照卫生部《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要求,将梅毒控制工作纳入艾滋病防治管理机制中,加强梅毒防控措施,降低梅毒发病率,推动两者的联合防控将有助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18] 。

    参考文献

    [1] 周彩霞, 1995-2008年遵义市艾滋病疫情分析[J]. 贵州医药, 2010, 34(5):462-463

    [2] 彭应玉, 广水市艾滋病疫情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8, 9(6)75-76

    [3] 李洲林, 尹正留, 杨忠桔, 等.瑞丽市流动人群中缅甸人感染HIV的流行病学研究[J]. 皮肤病与性病, 2010, 32 (1):1-2

    [4] 周生建, 潘传波, 孟晓容, 等.重庆市男男性接触者性行为与HIV感染相关性研究[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8, 7 (6):380-384

    [5] 欧阳琳, 丁贤彬, 卢戎戎, 等.重庆市1997-2006年性病流行趋势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 14(1):66-67

    [6] 周爽, 冯连贵, 丁贤彬, 等.男男性行为人群中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特征分析[J]. 重庆医学, 2010, 39(2):215-217.

    [7] 王露, 安允萍, 陈跃.2003-2007年新疆喀什地区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 疾病监测, 2008, 23(9):565-56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760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