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1期
编号:12010351
宫内节育器的临床研究及发展方向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1年第1期
     【摘要】宫内节育器,俗称“环”, 英文缩写IUD。宫内节育器是放置在人体子宫内用来阻止妊娠的避孕器械,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改变宫腔环境,抗受精卵着床,活性环还同时具有抑精、杀精的作用。放置宫内节育器,是目前各国育龄妇女做好避孕节育所选择的较为普遍的一种避孕方法,其发展方向是有效的提高避孕率和使用者的舒适度。

    【关键词】IUD 研究 方向

    中图分类号:R169.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66-02

    1 宫内节育器的发展历史

    古代阿拉伯和土耳其驼夫将卵石放入骆驼子宫内,避免骆驼在沙漠途中受孕。受此启发,人类设计着用最适合的物质,放入子宫腔来避孕,并称之为“宫内节育器”,简称“IUD”。

    据报道,在1909年德国RichardRichter医生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宫内节育器,它由蚕丝弯曲成团状制成[1]。1929年IUD被各国公认有避孕作用。1934年日本医生Tenrei Ohta设计了金制或银上镀金的环型宫内节育器[2]。这便是宫内节育器的雏形。1969年荷兰医生报道,金属铜有抗生育的效果,使得宫内节育器的研究有了重大的进展,Tatum医生设计了T形带铜的宫内节育器。1974年荷兰的Willem Van 研制了Multiload宫内节育器[3]。此种宫内节育器是一个T形宫内节育器和Dalkon盾形宫内节育器的混合体。此项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对子宫内膜的损伤性压力而增加宫内节育器的续用率。 1976年芬兰的Leiras研制了固定有释放十八甲基诀诺酮物质的宫内节育器[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