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2449KB,2页)。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与相应的心理护理,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方法 选择100例糖尿病患者,针对其心理特点实施相对应的心理护理。结果 75%的患者心理障碍基本消除,25%的患者心理障碍得到改善。结论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心理特点的分析后,采取对应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使糖尿病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 心理特点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45-0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不断的发生改变,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正逐年增加。在解决患者生理上的痛苦之外,还需要解除患者心里的痛苦,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治疗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自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收治糖尿病患者中选择100例给予心理护理,男40例,女性60例;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62.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6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64例。
2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2.1 否认和怀疑
当患者确诊为糖尿病而入院后,从社会角色转变为病人角色心理冲突很难接受事实。自认为血糖只是高一点,对身体的影响不会很大,并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对自己的病情采取放任的态度,从而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及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2.2 焦虑、恐惧心理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治的终身性疾病,当患者知道自己需要长期治疗时往往会产生焦虑心理。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对医生的话缺乏兴趣。伴随病情的发展出现如并发视网膜病变致视物模糊、高血压、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时更会产生恐惧心理。
2.3 悲观与抑郁
糖尿病久治不愈本身就是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终生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给患者的生活所带来影响,使患者常出现比较明显的情绪低落、抑郁。尤其是经济条件差、家庭关系一般的患者,由于病情加重,生活自理能力及质量的逐步下降,医疗费用及对家庭的长期拖累,使患者往往会对疾病的治疗前景感到悲观,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
2.4 逆反与抗药心理
某些患者因糖尿病为终身疾病而焦躁不安,产生逆反心理。如不遵医嘱进餐,我行我素。有的患者病情较重,求治心切,希望药到病除,愈快愈好,但由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疗效不显著经治不见好转,便会失去信心,拒绝治疗,自暴自弃。
3 心理护理
3.1 加强护患沟通
尊重患者,主动与患者谈心,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状况[1]。耐心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正确合理的回答,不回避问题。支持鼓励患者,根据其心理特点正确指导,对于病情较重或病情反复的患者更就鼓励,介绍经验及较好的病例以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能积极配合治疗,使其恢复平常心态。
3.2 加强健康宣教
认真做好健康宣教的工作可以采取知识讲座、板报宣传等多种形式。让患者了解糖尿病并不可怕,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适时对糖尿病知识进行细心讲解,指导患者生活、饮食和作息,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解,正视自己的病情,端正生活态度[2]。患者多有一种希望了解病情的求知欲,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一些基本知识不仅可以改善不良的心理状况,更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3.3 家庭心理支持
家庭是患者的重要支持者,家属的不良情绪、行为对患者的心理有较大的影[3]。糖尿病的长期治疗会让患者产生拖累家庭的感觉,让家庭给患者最大的支持往往会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治疗效果会更显著。让患者家属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对患者控制病情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有了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使患者协调好自己的不良心态,从而增强治疗信心。
4 结果
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见表1
5 小结
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合理用药和精心护理外,患者和家属都要对糖尿病有全面的认识,配合医生治疗,除坚持服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等方面外,还要从心理上进行疏导,使患者从心理上得以康复,才能事半功倍[4]。此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在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良好的效果。
护理前后心理状况 表1
注:心理问题统计有重复
参考文献
[1] 朱云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4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