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4期
编号:12097090
软通道微创介入新技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25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1年第4期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临床常见,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体积多持续缓慢增大,一旦引起脑受压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我院近3年来共收治25例采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新技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病人,均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 20例,女性 5例;年龄45~82岁,平均65岁。

    1.2 病程 最短15 d,最长6 m,平均35 d。

    1.3 临床表现 头痛、恶心、呕吐(15例),轻偏瘫(10例)和智能精神障碍(3例)等。

    1.4 血肿 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平扫/强化扫描确诊。单侧20例,位于额颞顶枕。双侧5例,均位于双侧的额颞顶区。血肿密度:低密度18例,混杂密度7例。所有病例均有侧脑室受压、变形或消失,中线移位<1cm15例,1cm—3cm7例,>3cm3例。
, http://www.100md.com
    1.5 手术方法 选择CT断层最大血肿的前、上部为穿刺点,钻透颅骨,用腰穿针刺破硬脑膜后置入直径3mm带侧孔的硅胶管于血肿内(宁浅勿深,以免伤及蛛网膜或脑组织),用注射器于硅胶管尾端轻抽吸出陈旧血性液体后,接三通阀,头皮固定硅胶管引流,延长管近端接三通,远端接引流器,对等密度或复杂密度血肿经三通注尿激酶(0.3万单位到1万个单位,溶于生理盐水2毫升到4毫升)液化,每日1次到2次,关闭2H—3H后开放引流,引流器放置位置不高出患者床面。行CT检查,动态观察血肿的变化,待血肿基本小时,可以拔管。

    2 结果

    25例术后血肿基本清除,受压脑组织复位时间24H—98H,平均45H。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软通道其实质是软管即硅胶管和橡皮管相对硬通道而言,以软通道为材料的液化引流技术早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使用了,当时主要以清除高血压脑出血而发展的技术,其间有陈西光的碎吸术和贾保祥的射流术,而后在刘振川等一批临床工作者的大量病例实践摸索中总结陈氏和贾氏技术基础上,研发了一套微创锥颅术式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1],其本质上是外科引流技术在科学技术和影像学发展下的于神经外科领域应用的延伸。笔者认为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的外科引流管技术在神经外科的长足发展。因为现代工艺特制的软通道均具有引流管的特点:质软可弯曲且不易被压或吸瘪,对组织无刺激或刺激性小、不易诱发感染,表面光滑,不易堵塞,不易断裂变质,X线不能透过无伪影。同时加上CT导向微创技术的应用使操作更简便、创伤更小、置管准确性高的特点,此复合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医疗前景,更值得神经外科临床推广。当然更需要广大医疗工作者和研发者开发更好的软通道管以及简便的定位仪,实现真正的微创和确实的临床效果并举,给患者带来福音。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技术的研发应用也是基本外科引流的扩展。引流本来是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正确应用引流技术对外科医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此技术成熟发展也正是为神经外科医师提供一个更好为患者解除疾患的平台。对其掌握应作为神经外科的一项基本技能去推广,它适合于各级医院。

    我院25例病人均采用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选择血肿的前部为穿刺点、浅置管、手术中应用小剂量的尿激酶液化血肿、不用脱水利尿药、促进受压脑组织复位为要点的微创手术治疗CSDH,能比较彻底地清除血肿,具有疗效高,复法率低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刘振川.徐立明.赵仕欣等.微创介入颅内出血清除技术在神经内科的应用研究.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8;137-138., 百拇医药(姚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