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13780
直刺与斜刺法进行新生儿股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黄爱
第1页

    参见附件(2737KB,2页)。

     【摘要】目的 探讨直刺法与斜刺法在新生儿股静脉穿刺中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出生的需进行股静脉穿刺的新生儿60例,随即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斜刺法进行股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直刺法进行股静脉穿刺,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局部淤血、血肿、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29例,占96.7%,对照组25例,占83.3%,对照组无局部血肿病例,淤血、渗血各1例,各占3.3%;对照组局部血肿3例,占10.0%,淤血4例,占13.3%,渗血3例,占1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斜刺法进行新生儿股静脉抽血,能够减少溶血情况及穿刺局部淤血、血肿并发症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新生儿 股静脉穿刺 直刺法 斜刺法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079-02

    出生后具有合并症的新生儿常常需要进行股静脉穿刺抽血化验,以辅助诊断和治疗。但新生儿静脉较细,且常常哭闹不配合,这就导致常常不能抽取足够的血液用于检验,或导致穿刺局部出现血肿、淤血等不良反应[1]。我科选择60例新生儿,随即分组,分别给予斜刺法和直刺法进行股静脉穿刺,对比两组的穿刺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出生的需进行股静脉穿刺的新生儿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日龄1h~4d,出生体重2400~4020g。其中新生儿重度窒息17例,新生儿溶血15例,新生儿重度黄疸28例。随即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两组患儿日龄、男女比例、病种构成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穿刺方法

    1.2.1 穿刺点选择 患儿仰卧位,臀部略垫高。穿刺侧下肢微屈曲,外旋外展,在股三角区可触及股动脉波动,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作为进针点[2]。

    1.2.2 观察组 以与肢体呈20~30°的角度进针,有滑落感后,边抽吸边退针,当有静脉血抽出后,穿刺成功,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要的血量。1.2.3 对照组 穿刺点垂直刺入,然后逐渐退针,并同时抽吸,当有静脉血抽出后,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要的血量。

    1.3 效果观察

    观察比较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血液溶血率、穿刺部位血肿及淤血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29例,占96.7%,对照组25例,占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无局部血肿病例,淤血、渗血各1例,各占3.3%;对照组局部血肿3例,占10.0%,淤血4例,占13.3%,渗血3例,占1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穿刺效果比较[n(%)]

    3 讨论

    股静脉是下肢的主要静脉干, 其上段位于股三角内,新生儿因血管细,股静脉是主要的进行静脉穿刺抽血的血管[3]。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约0.5cm处,这是进行穿刺点定位的主要依据。在股三角触及股动脉波动后,在其内侧0.5cm进针穿刺。

    常用的股静脉穿刺有直刺法和斜刺法。我们通过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高(96.7%),局部血肿、淤血、渗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结合研究结果,我们分析斜刺法具有以下优点:(1)斜刺法进入静脉的针头部分较长,在新生儿哭闹时较直刺法不易滑出静脉血管,同时斜刺是右手有一个支撑点,较直刺法更容易固定穿刺针,结合以上两点,增加了斜刺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2)斜刺法楔形穿刺皮下各层组织,当穿刺结束拔出穿刺针后,各层组织逐层覆盖穿刺孔[4],且斜形穿刺不易导致静脉穿透伤,所以其穿刺局部血肿、淤血、渗血发生率较直刺法少。

    综上所述,斜刺法进行新生儿股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3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