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12070
榆树市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状况与脊髓灰质炎(AFP)发病率关系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战永波
第1页

    参见附件(2541KB,2页)。

     【摘要】在榆树市近年脊髓灰质炎相关资料基础上,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了1984~1992年报告的脊髓灰质炎确诊病例的口服脊髓灰质炎(OPV)免疫状况和1993~2007年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口服脊髓灰质炎(0PV)免疫状况。1984~1992年的脊髓灰质炎确诊病例中,服苗<3次及免疫史不详占88.8%,1993~2007年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服苗≥3次的占93.75%,此年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此结果表明,常规免疫活动显著地降低了脊灰的发病率。但局部仍有免疫空白点和易感人群的累积。辅以强化免疫对进一步控制脊灰的疫情,维持高水平的人群全程免疫覆盖率,起到积极作用,可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054-02

    榆树市地处吉林省中北部,县级市,现有人口123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8.6%。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1983年实施年接种制度,1984~1985年实行季接种制度,自1986年起至今实施消灭脊灰规划以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未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消灭脊灰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个体要服多少剂次的脊灰疫苗(OPV),才能有效地抵御脊灰病毒的感染?人群要达到怎样的免疫水平才能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本文通过对榆树市1984~1992年报告的脊灰确诊病例和1993~2007年报告的AFP病例的OPV免疫史分析,对OPV免疫状况与脊灰发病率关系作一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l 常规免疫自1984年起,按免疫程序对服苗对象作OPV基础免疫,根据报告接种率和抽样调查结果,计算年度常规免疫接种率。

    1.2 强化免疫自1993~2001年,在常规免疫基础上开展0~47月龄儿童的全国性扫荡式强化免疫。服苗方法以逐门逐户进行;2002~2007年则是在常规免疫基础上开展0~47月龄儿童的查漏补种形式强化免疫。服苗的标准是服苗少于3剂次的儿童。据统计报表和抽查结果,计算年度强化免疫接种率。

    1.3 发病资料 源于年度疫情汇总和AFP病例个案调查资料,人口资料由统计部门提供。

    1.4 脊灰病毒分离和鉴定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病毒分离鉴定结果。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WTO)《脊灰病毒检验分册》。

    2 结果

    2.1 1984~1992年确诊脊灰病例OPV免疫状况和历年常规免疫接种率。

    全市于1982年下半年开始配置计划免疫冷链设备,1984年计划免疫工作上轨道,至1988年首次24月龄儿童OPV接种率达85%以上,1991年和1996年又先后通过第二次和第三次12月龄儿童OPV接种率达85%以上的目标,至今常规免疫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表1)

    表1 1984~1992年分离到Ⅰ型脊灰病毒病例OPV免疫状况

    (括号内为百分率)

    2.2 1993~2007年病例免疫状况和强化免疫接种率。

    1993年后每年冬春季节辅以扫荡式(1993~2001年)和查漏补种形式(2002~2007年)强化免疫手段,连续15年共30轮次近100万人次0~47月龄儿童强化服苗,每次强化免疫接种率均达98%以上,且每年季一轮次零剂次(<3次服苗)免疫儿童数呈逐渐下降趋势(表3,表4)

    表3 1993~2007年报告AFP病例的免疫状况

    表4 1993-2007年强化免疫第一轮零剂次(或<3剂次)免疫儿童数所占比例

    2.3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及病例分布

    我市1984年脊髓灰质炎发病5侧,发病率为0.45/10万,为实施计划免疫以来最高水平。1986年脊髓灰质炎发病2例,发病率为0.18/10万;1990年脊髓灰质炎发病1例,发病率为0.09/10万;1992年脊髓灰质炎发病1例,发病率为0.09/10万。此病例后再无病例发生,且所有病例分布在农村。呈高度分散。其中0~4岁儿童占88.8%(8/9),4岁以上儿童占11.1%(1/9)。女性2例,男性7例,均为I型脊灰野病毒。

    2.4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

    我市自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以来,工作质量逐步提高。1994年以来,每年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达到1/10万以上。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粪便标本7天内送检率、AFP病例麻痹60天随访,并将随访表75天内送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各项指标均合格。检验结果均非脊髓灰质炎病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株。

    3 讨论

    常规免疫是消灭脊灰的基础从榆树市脊灰流行情况及计划免疫的工作实践分析,做好常规免疫工作可以达到高免疫覆盖率,脊灰发病率能得到有效控制。虽然我市于1998年首次实现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85%的目标,1990年实施了局部应急接种和强化免疫的消灭脊灰规划。但由于范围小,目标人群小,未能达到阻断脊灰野病毒传播。从而使1990年和1992年本市均有脊灰病例发生,提示仅靠常规免疫手段不能阻止疫情的回潮。常规免疫未能阻断脊灰流行的原因很多,从我市的监测资料分析,主要是工作不扎实、有免疫空白点、未能保证接种质量、导致免疫失败是发病的主要因索。另外未服或未全程服苗的儿童是脊灰野病毒感染的靶人群,而脊灰野病毒也可能在完成≥3次服苗的儿童中循环;全程服苗不能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也有可能还与病毒自身的变异有关。

    然而,在OPV常规免疫基础上辅以强化免疫的流行病学效果比单纯常规免疫好。主要表现服苗儿童数量差异、服出工作质量差异、服苗次数差异三个方面。

    3.l 服苗儿童数量差异 常规免疫对象多依据户口建立接种卡、证,是乡村医生的主动服务对象。流动人口儿童和计划外生育则被忽视,以致漏卡漏服。强化免疫注重高危人群,设置流动人口服苗点进行查漏补服。另外,根据发病年龄特点将免疫对象年龄范围扩大到0~47月龄,且强化免疫的接种数和接种率高于常规免疫,减少了免疫宅白。短时间,广范围,迅速在较宽年龄组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阻断野病毒的传播。

    3.2 服苗工作质量差异OPV是EPI所有疲苗中热稳定性最差的疫苗,计划免疫配有冷链系统,但冷链整体网络并非完美,多种原因影响局部断链的现象存在。夏秋季节高温影响导致无效服苗,而强化免疫选择冬春季节快速开展,即使个别乡村断链,低气温也不至于疫苗失效。再者强化免疫要求逐户扫荡,现场看服到口,服苗质量较高。

    3.3服苗次数差异我国免疫程序规定12月龄内儿童常规免疫3剂OPV。但资料表明,儿童服用3剂后,其病毒抗体阳性率只有70%左右,所以3剂对消灭脊灰是不够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4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