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162402
AF系统两种方法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对比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胡文杰
第1页

    参见附件(2524KB,2页)。

     【摘要】目的 比较非开放减压和开放减压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的异同。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非开放减压组(甲组)和开放减压组(乙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非开放减压组治疗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切口愈合、定位准确、术中并发症、远期随访时Cobbe角、丢失率上疗效均优于开放减压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压效果和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减压方式的临床减压效果和脊柱矫正程度均较好,但非开放减压具有时间短、失血少、脊柱矫正度及随访丢失率低、脊柱力学稳定性高等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值得使用。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非开放减压 开放减压 AF系统内固定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40-02

    近几年来,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中,椎弓根螺钉(AF)系统因为其独特的力学优势以及正确植入后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所以其在临床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病例也是越来越多[1]。传统的开放式减压因为具有脊椎融合率低,容易产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矫正角度再丢失等缺陷,所以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部分研究者曾尝试使用非开放减压的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由于两种方法对比的相关文献很少,加之存在很多的争议,所以笔者将结合本院的治疗情况加以比较说明,为今后在术式的选择上提高理论参考依据。本文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6例胸腰椎骨折AF系统内固定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开放减压与非开放减压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比较研究两组的临床效果的不同。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非开放减压组(甲组)和开放减压组(乙组)。两组病例中,包括男22例,女14例;年龄17~54岁,平均36.2岁。外伤原因包括:车祸15例,坠落伤8例,砸伤7例,跌伤6例。手术时间:伤后1—5天,平均3.4天。Cobbe角18~51°。术前Frankel分级包括:A级1例;B级5例;C级6例,D级18例,E级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部位、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有可比性。所以患者在治疗出院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

    1.2 治疗方法

    甲组:常规麻醉,将患者俯卧位于充气垫上。采用Weinsten解剖定位法来确定椎弓根的进针点[2]。根据术前X线及CT确定进针的冠状面和失状面的夹角。用专用手锥开口后1cm深左右,将椎弓根探针缓慢旋转直至插入椎体,直抵椎体前缘皮质骨。同时,在骨折的椎骨上下相邻的椎骨两侧的四个椎弓根处分别各常规打入1枚1.5mm的平头克氏针。最后扩孔,按进好恰当的椎弓根螺钉即可。在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全过程中,用C臂X线机透视指引下操作。安装AF系统螺旋杆,轮流旋转左右侧螺杆中间的正反螺纹角度螺栓,将脊柱撑开复位,使其能够恢复脊柱的生理弯曲。调整好以后,将保险螺帽拧紧,并安装横连杆。此后,应用用C臂X线机检查复位情况及椎管减压程度。术后切口冲洗止血,同时行常规引流术,嘱患者卧床休息。

    乙组:AF系统复位固定方法和椎弓根螺钉植入与甲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切除骨折椎骨的椎板,然后再行撑开复位,保持脊柱的生理凸线。再行自体或人工外侧植骨或外侧横突间植骨。常规止血及负压引流48h,其余同前。

    1.3 术后处理及观察指标

    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3—7天。术后两周左右可以拆线。卧床2—3周后,可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卧床4—6周后,可以逐渐下床进行活动。术后6周、3个月复查胸腰椎X线片,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前、手术结束即刻和最后一次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骨折椎骨相对高度和Cobbe角及CT检查椎管减压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治疗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治疗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治疗情况比较(x±s)

    由上表可知,非开放减压组治疗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切口愈合、定位准确以及术中并发症上疗效均优于开放减压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开放减压组有2例出现术中并发症,均为切开感染,在术后抗生素治疗以及伤口引流换药后,完全恢复。

    2.2 两组X线片测量值比较情况

    根据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时的X线片,测量两组椎体前高、椎体后高及cohb角,计算平均丢失率,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X线片测量值比较情况(x±s)

    2.3 两组手术前后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情况见表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情况比较(n)

    此外,甲组术前椎体后缘突入椎管34.2%~45.6%,平均40.5%,术后减少为8.2%~15.7%,平均12.3%,平均减压率为32.8%。乙组术前椎体后缘突入椎管32.6%~45.3%,平均41.9%,术后减少为8.1%~14.6%,平均8.9%,平均减压率为3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脊柱骨折的治疗目的就是为了给椎管减压,恢复正常脊柱生理弯曲并保持稳定。一般认为,AF系统内固定是利用固定物产生的轴向牵伸力,使松弛的后纵韧带伸展产生前推力,椎管内骨块前移复位,可达到恢复椎体高度、椎管有效减压的目的[3]。AF系统内固定可以达到三维复位固定,力学上比传统方法更佳合理,避免因治疗不当导致的脊柱后凸。

    开放减压与非开放减压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开放减压术中,因为椎后结构遭到破坏,术后仅靠AF内固定器将伤椎悬吊于上、下邻近椎体上,所以远期疗效容易出现金属疲劳性骨折,断钉现象等。此外,开放减压因为破坏了脊柱原来固有的平衡性,加之椎板、椎突及关节突间融合常不理想,所以骨折的顺利愈合较不如人意。而非开放减压因为不必破坏椎后结构,所以就避免了开放减压的这些缺点。

    结合本组研究我们发现:非开放减压组与开放减压组减压效果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远期随访时Cobbe角、丢失率及术中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非开放减压具有时间短、失血少、脊柱矫正度丢失率低、脊柱远期疗效稳定及安全性高优点。当然,非开放减压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缺陷在于,椎管内的碎骨片不能行直接复位处理及手术适应症要求更高等。吴国正等研究总结非开放减压的适应证为:①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无神经损伤者;②胸腰椎爆裂骨折有神经损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2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