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抑郁与焦虑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2)
第1页 |
参见附件(2514KB,2页)。
表3 中、重度抑郁症状发生与社会及家庭因素的关系
3 讨论
3.1 据有关资料调查发现,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42.3%,其中轻度为14.6%,中度为1.3%重度为12.4%,不同年龄存在差异[4],抑郁与焦虑症状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流行情况不可忽视,因中学生都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青春期,其生理、心理、躯体的变化均易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卫生问题[5]。又根据候振成等人在北京对1397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显示,有24.98%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有6.73%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6]。我县通过对 1349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与上述结果基本相同。
3.2 据调查研究,很多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焦虑、紧张等症状,患者常常忧心忡忡,坐立不安,不断地走动等焦虑情绪,故焦虑与抑郁常是二病共存,如在WHO和美国的MchiganY文学曾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了两病的共病率达50%左右,临床上往往由于抑郁与焦虑症状的并存,有时难以区别[7],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患有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学生中有21.32%(41.3%)的学生同时伴有焦虑症状。这与国外的发病率基本相近。
3.3 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发病年龄有密切关系,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青春期、更年期及老年期是三个相对集中的发病年龄阶段,从本次调查发现,在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读年龄的升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一年级的学生发病率较低:10.94%;二年级为14.87 %;三年级为15.79%。居高的原因可能是三年级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加上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升学压力的增加,而加重了中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初中学生随就读年级的升学高,焦虑症状渐减少,可能与他们知识面拓宽,社会交往增加等因素有关。
3.4 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显著关系,根据本次调查,不利的社会环境对于抑郁症状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如与父母的离异、外去的留守儿童、学校及老师的频繁更换、师生关系不和、上网成瘾、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显著有关(P<0.01)。
3.5 防治措施
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02-2010年)的规划要求,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力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解决存在的公众对抑郁障碍的认识知晓率低、抑郁病人识别率、未治率和复发率高以及病人受歧视、回归社会困难等问题,提高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病人的识别率、治疗率、降低复发率,促进病人回归社会”的防治目标。“广泛宣传,普级大众精神卫生知识,加强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完善精神卫生服务和保障措施,作好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8]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同时在中学生期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请精神科医生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在升级升学期间,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早期进行心理干预,是预防抑郁发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抑郁症患者心理康复的有效手段[8],其次,通过定期检查,早期识别与发现抑郁,早期进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费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维熙 ,全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分析。中华神经科精神杂志,1986,19(1);65~67.
[2]张明园,朱昌明,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2, 27~39.
[3]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中国行为学学科,2005,14(3);7.
[4]张明园,朱昌明,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2);133.
[5]沈渔邨,张明园,舒 良,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1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