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152891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异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闫伟 王有恒 宋昌鹏 王成凯 冯军鹏
第1页

    参见附件(2733KB,2页)。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注:与低值组比较,*P<0.05,**P<0.01;与中值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动脉硬化发展过程中,动脉内膜是最早累及的部位。CIMT是一种早期反应动脉硬化的指标,而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则是动脉硬化的明显特征,它们可反映动脉硬化的不同发生发展阶段。颈动脉内膜异常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硬化的程度、范围,从而预测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体重指数、TC、TG、LDL-C、SBP、DBP、FBG等是颈动脉内膜异常的危险因素,这与许多报道一致[1]。随着CIMT值增加,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逐渐加重,Gensini积分与CIMT密切相关,校正年龄、性别、BMI、血糖、血脂水平后仍然有统计学意义,表明CIMT可作为一个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可靠因素。Groot E[2]等人的研究表明,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增厚,且随着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增加,患者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增高。本研究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定量评价冠脉狭窄程度,而不是以冠心病作评价指标,因而所得结论更加准确。Crean研究提出动脉硬度的增加与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在某个血管病变诱发症状之前的早期阶段预测它的进展。CIMT提供了一幅由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于动脉壁而引起改变的综合性图像。在都伯林预后研究中,也证明动脉硬化在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预测方面优于脉压[3]。在临床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往往先于斑块形成,因而获得信息更早,有助于早期判断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CIMT与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为冠心病患者提供进一步的危险评估指标。然而由于样本资料较少,未能形成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结果可能有一定偏差,所得结论有待进一步前瞻性大规模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陈晓欧,侯佳宁,管娅娅,等. 上海郊区自然人群颈动脉内膜异常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0,30(12):1148-1149.

    [2] de Groot E, Hovingh Gk,Wiegman A, et al. Measurement of arterial wall thickness as a surrogate marker for atherosclerosis[J]. Circulation, 2004, 109(23 suppl 1): Ⅲ33-38.

    [3] Dolan E, Thijs L, Li Y, et al. Ambulatory arterial atiffness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 -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Dublin Outcome Study. Hypertension, 2006, 47: 365-37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3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