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145337
功能性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和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王秀丽 王梅
第1页

    参见附件(2769KB,2页)。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15-02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或排便未尽感的功能性疾病。目前认为功能性便秘主要是结直肠、肛门动力异常,表现为盆底肌功能紊乱,排便时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不仅不能舒张,反而收缩,张力更高,以致肛门口不松弛,并产生矛盾运动,大便不能排出。生物反馈治疗是利用声音和影像的反馈刺激影响盆底组织的运动,训练病人正确地控制以肛门内外括约肌为主的盆底肌的舒缩,提高肛门外括约肌的肌电收缩幅度,加速结肠的蠕动运动,促使粪团下移,将粪便排出体外,同时有效消除矛盾运动,使排便时盆底各组肌群协调运动,刺激和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以达到正常排便。另国外有文献报道,生物反馈治疗不仅影响盆底肌的状况,而且尚能通过神经通路影响大脑对肠道功能的调控,如改变胃肠道的传输及直肠敏感性等[1]。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便秘患者52例,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龄21 ~76岁,平均37 ~46岁,病史6月~30年,病程平均为(17.5士9.3)年,生物反馈治疗次数平均为(n±7)次。

    1.2 临床评估

    1.2.1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与分型 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后,可根据罗马Ⅲ标准判定为功能性便秘[2]: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连续3个月症状有下列特点:

    (1)必须符合以下两点或两点以上:

    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②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

    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

    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阻塞感;

    ⑤至少25%的排便需以手法帮助(如以手指帮助排便、盆底支持);

    ⑥每周排便<3次;

    1.2.2 粪便性状 根据Bristol大便性状图谱分型: 1型为分离的硬团, 2型为团块状, 3型为干裂的香肠状, 4型为柔软的香肠状, 5型为软的团块, 6型为泥浆状, 7型为水样便,其中4、5型为正常,其余为异常。

    1.2.3 排便次数 每日1次或2日1次为正常排便

    1.2.4 伴随症状 包括腹痛腹胀、排便费力、排便不畅

    所有患者均详细记录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半年的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和伴随症状并进行评估。

    1.3 方法

    1.3.1 1)肛管测压 所有患者受试前3天停用一切影响肠动力的药物,测压前4小时不做肠道准备,采用多导单囊肛管直肠功能测定仪进行肛管-直肠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 ①直肠肛门反射,肛管舒张压②肛管最大收缩压;③肛管最长收缩时间;④直肠静息压肛管长度;⑤排便动作检测。疗程结束后再次进行肛管测压

    2)经过钡灌肠或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和肛门器质性疾病;3)经排粪造影和结肠传输实验证实为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4)详细询问病史及生化检查,排除全身性疾病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排便次数、粪便性状及伴随症状等进行评估及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治疗后临床症状每月随访1次,持续>3个月

    1.3.2 生物反馈 我们将训练分为强化训练和巩固训练两阶段,强化训练阶段每次治疗30 min,开始1次/d,连续10次,以后为巩固训练, 1次/2~3 d,持续3周, 10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停用一切辅助排便的药物。待病情明显好转并学会正确的排便动作后,结束治疗,回家继续自行练习,每日1次,每次不少于30 min,同时可适量饮水,并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1.3.3 1)治疗前护理 治疗前要向患者详细讲解人体结肠、直肠、肛门和盆底肌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讲解正常排便的机制,还要向患者解释生物反馈治疗的机制和目的以及生物反馈器的使用。说明此项治疗无痛苦、无毒副作用,讲解治疗的注意事项及过程,以取得患者配合。治疗前让病人排便。

    2) 治疗中护理 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将治疗仪放患者对面,用润滑油涂抹消毒好的电极棒缓慢插入患者肛门,开始电刺激,调节电刺激强度,以病人最大耐受为限,开始治疗,每次30分钟。结束后清洗消毒电极棒。治疗环境要安静,安全,温度适宜,让病人放松。

    3)治疗后护理 指导患者按生物反馈训练课程坚持训练治疗,每周1~3次,每次30min;同时嘱咐患者每日在家自行作提肛-放松训练,于晨起饮水后1次,晚餐后1次,每次10min,调动正常的“胃-结肠反射”和“清醒-结肠反射”。同时,还指导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及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多运动,重视便意感,养成清晨排便的习惯。

    2 结果

    2.1.1 生物反馈治疗后评估 生物反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生物反馈治疗一个疗程后,显效29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8%。治疗后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0.8±0.3)次/周增加到(4.1±1.1)次/周(P<0.01)。其中11例患者每天均可自主排便。

    表1 42例功能性便秘症状变化 (n)

    2.1.2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存在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治疗后矛盾运动消失,并转化为二者的协调运动。

    2.1.3 肛管测压结果 便秘患者直肠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量、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增高,治疗后上述指标有所下降,结果见表2

    表2 52例便秘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肛管测压结果比较

    注:*p<0.05

    4 讨论

    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是一种生物行为疗法,它是通过电子工程技术,把一些不能或不易被人体感知的生理和病理活动,转化为声音、图像等可被或易被感知的信息,利用生物反馈机制,让病人根据其观察到的有身生理活动信息来调整生理活动,以达治疗疾病的目的。1974年Bleijenberg首次将生物反馈治疗用于临床。Heymen等[3]对1970一2002年间有关便秘生物反馈治疗的38项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治疗有效率平均为70%。本组病例总有效率达到88%,其中疗效不理想者,绝大多数都没有坚持进行家庭训练,仅仅在当初治疗期间能遵循医嘱配合家庭训练。经询问原因,部分患者因症状完全改善而认为没有必要坚持训练;部分患者因工作或家务忙等原因没有安排时间训练;而在疗效不理想者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生物反馈治疗缺乏信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6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