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3期
编号:12189475
浅谈中医“治未病”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2年第3期
     【摘要】 “治未病”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出了一种较高的医学境界,后世历代著名医家继承和发挥了这一学术思想。中医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一是既病防传,或曰既病防变,突出了根据疾病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早期、有预见性的合理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两者在千百年来中医防病治病的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治未病 疾病预防 中医中药

    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61-02

    1 中医“治未病”的源流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未雨绸缪”,“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凡事预防在先,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形成,正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曰:问曰:“上工治未病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虚则不再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进一步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2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极为重视。“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等方面。现代医学理论,将人体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态,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的病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9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