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的改进与效果评价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1469KB,2页)。
[关键词]静脉输液; 拔针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096-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输液结束时以传统方式拔针,许多病人虽然按压了很长时间,但仍有皮下淤血,且按压时病人感觉疼痛。我们通过改进拔针方法,使皮下淤血发生率明显减少,按压时无明显疼痛。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自2008年2月~2009年2月选择在门诊静点室行外周静脉输液的病人200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年龄在10~81岁,平均54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1.2 方法刺穿成功后,实验组由操作护士采用三条输液贴固定法,取第一条输液贴固定且覆盖针柄;接着将第二条带有无菌布的输液贴覆盖在穿刺针眼的正上方粘贴牢固,防止细菌或其它微生物经针眼进入静脉;两条输液贴尽量不要粘在一起,利于拔针与皮肤分离;第三条输液贴将头皮针软管折成“n”字形固定于手背的一侧,避免粘贴处与进针处上方。对照组固定输液贴是和实验组相同。拔针时,实验组依次揭开固定反折部和针柄部的输液贴,然后用左手将患者未行穿刺侧手的大拇指顺血管方向轻轻置于带有无菌布的输液贴上方,范围应包括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接着护士用右手捏住头皮针柄,顺血管纵轴平行方向,缓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则快速拔出体外。同时将病人按压在胶布上方的大拇指向下加压,并将穿刺侧上肢微抬,按压针眼五分钟左右,凝血功能障碍者可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对照组拔针时,按《护理学基础》教科书所描述的静脉输液壁,以干干棉签(带无菌布的输液贴),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嘱病人按压穿刺点片刻[1]。
1.3 评价标准评价两组病人拔针按压时自觉穿刺部位疼痛程度、按压后有无皮下淤血。有效:穿刺部位无皮下淤血及疼痛或仅感轻微疼痛,输液贴无菌棉粘有少量血迹。无效:穿刺部位有皮下淤血或疼痛明显,输液贴无菌棉粘有大量血迹,甚至污染医护人员。
2结果
实验组病人仅有一例发生皮下淤血及血液渗出较多,污染无菌棉,一例自觉疼痛明显;而对照组病人15例发生皮下淤血,并有血液渗出污染无菌棉,20例自觉疼痛明显。经 检验, =43.52,P<0.01,两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两组病人拔针效果比较(n)
3讨论
静脉穿刺时,由于皮肤进针点和静脉进针点经常不在同一位置[2],传统按压只按压了皮肤穿刺点却忽视了皮下静脉穿刺点,拔针后长出现渗血。传统按压手指所用压力点正好垂直作用在针杆和血管壁上,会增加疼痛感。
实验组按压法:一是不揭开覆盖针眼的胶布,保证了穿刺处不被人为污染,从而减少了感染机会;二是改变了原来由护士先按压,拔针后再由病人再按压的方式,从而避免了由于换手所置按压部位不准确而引起的皮下出血现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操作更加简单化;三是应用此法后病人普遍反映无痛感。
其机制为临床常用头皮针的长度大约为2~2.2 cm,皮肤穿刺点与静脉穿刺点的距离大约为0.1~0.8 cm,而病人大拇指指腹的长度大约为2.5~3 cm。将病人的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放于穿刺点胶布之上,可以完全按压到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而且由于减少了由护士-病人换手按压这个中间环节,从而保证了按压部位的准确性,不会引起皮下出血;而将头皮针在无按压状态下与血管纵轴平行缓慢向外拔出是因为一般情况下,针头在血管中成漂浮状态,与周围的血管壁并不相接触。当用常规方法快速拔针时,血管壁也被压瘪,针头如同小刀刃,当刀刃与血管壁垂直时,棉球继续向下加压,这时针尾再向上提,向外拔针时,针头的刀刃损伤血管壁而引起疼痛和出血。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至痛因子。(2)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棉球压住针头,而采用这种先慢后快拔针法,是将漂浮状态的针头呈无阻力状态慢慢向外拔,血管壁不受损伤,因此就不会引起疼痛和出血[2]。
针头拔出后按压时间的选择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正常人一般出血时间是1~3 min,凝血时间为2~8 min。按压针眼的时间与出血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如果按压时间过短,很容易发生皮下或皮肤出血。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拔针后按压针眼的时间,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 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 min,凝血机制不好和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 min以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6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