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14804
“精神残疾患者”逐年增多的思考(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2739KB,2页)。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由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提供数据,同时随机选择住我院精神残疾庇护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52±5.16)岁;病程大多在8年以上,最短也在5年以上。

    1.2方法:对苏州市各类残疾的分布进行列表;选用“WHO残疾评定量表(WHO DAS)”后,并对参加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后,符合要求者对所选对象进行测评和精神残疾分级、分析、归类。测评用量表是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用的“WHO残疾评定量表(WHO DAS)”量表,测评工具选用上海神康科技公司制作的心理测评软件。

    2结果

    2.1苏州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有关数据:按照江苏省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省的残疾人总数为479.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为6.40%,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占14.81%;听力残疾占30.06%;言语残疾占0.98%;肢体残疾占23.96%;智力残疾占7.72%;精神残疾占7.97%;多重残疾占14.50%。苏州市目前的人口总数为616万,因此苏州市各类残疾人数的情况为:残疾人总数为39.424万人,其中视力残疾5.839万人;听力残疾11.851万人;言语残疾0.386万人;肢体残疾9.446万人;智力残疾3.044万人;精神残疾3.142万人;多重残疾5.716万人。(由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提供)。

    2.22006年苏州市各类残疾人的分布:见图1。苏州市目前有精神残疾3.142万人,具体各类残疾分布如下。

    2.350例精神残疾分布:见图2。

    2.4精神残疾的分级:精神残疾一级:WHO-DAS值在≥116分,适应行为严重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视自己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与人交往,无法从事工作,不能学习新事物。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的支持,生活长期、全部需他人监护。本组14人。精神残疾二级:WHO-DAS值在106~115分之间,适应行为重度障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与人交往,只与照顾者简单交往,能理解简单照顾者的指令,有一定学习能力。监护下能从事简单劳动。能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偶尔被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广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本组9人。精神残疾三级:WHO-DAS值在96~105分之间,适应行为中度障碍;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可以与人进行简单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独立从事简单劳动,能学习新事物,但学习能力明显比一般人差。被动参与社交活动,偶尔能主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部分的支持,即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需求,部分生活需由他人照料。本组5人。精神残疾四级:WHO-DAS值在52~95分之间,适应行为轻度障碍;生活上基本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时忽略个人卫生。能与人交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较差,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尔需要环境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生活不需要由他人照料。本组22人。

    3 讨论

    3.1精神残疾增多的原因:①调查的精神残疾人中,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仍然最大,因此,中青年中的精神残疾比例也呈上升趋势。评定50我们应用WHO-DAS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结果都有不同程度残疾。②有人分析认为,社会压力增大,导致精神残疾增多。③相关负责人说,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人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巨大,特别是青年人,面临着学习、就业、家庭等各种压力,精神上找不到支持就可能陷入抑郁、精神分裂症等情形,导致精神残疾增多。④由于人们关于精神卫生的知识有很大提高,对精神障碍有更多了解,这使得大部分致残原因的发现率有明显上升。⑤目前,我国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大流行的世纪。⑥残疾标准和残疾评定方法发生变化。这次调查参照国际最新标准,不仅重视生理结构,同时强调功能障碍和社会适应性,部分原来没有列入残疾人行列的人群,被列入残疾人群。⑦其他社会环境因素。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增加了精神残疾的致残风险。⑧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心理负担加重也是使心理障碍最多,最终精神残疾增加。

    3.2苏州市精神残疾的现状:苏州市目前有精神残疾3.142万人;我们在苏州市精神残疾庇护所随机抽查50例,100%为精神残疾,生活都需要照顾。

    3.3建议:(1)开展群防群治:苏州市市区各街道都有“精神病工疗站”,在原来的基础上巩固,再进一步发展。应加强康复训练,应有针对性,以减少残疾的发生[1]。不同病情严重度的病人需求有所不同,主要涉及家庭日常生活、疾病治疗,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源于家庭的帮助显著多于社会帮助。需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2]。具体做法:①每个案例建立档案,包括病历、心理需求、服药记录、开展训练计划等。②白天有条件到工疗站,接受规范化管理。③没有条件送工疗站或晚上,应教会家庭人员一整套方法,监督病人服药、自理生活、康复训练等。(2)精神疾病的康复系统工程: 促进精神疾病的康复系统工程,重点应放在以社会经济效益为主的职业疗法上,从而实现和增强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生活的自信心,以此来防止精神衰退[3]。这个工程可以政府办、也可民办,政府支助来实现。(3)建立精神残疾康复网络:本市某区在每一个社区都建立精神病患者的名册,掌握精神病人的情况。通过社区、居民组长和病人家属的“小三级”网络及时开展工作。尽力为患者分忧解难,力求稳定患者病情。区及街道、社区对精神病患者的特困户做到应保尽保,对贫困户进行经济帮助外,各社区还结合助残志愿者队伍组织结对帮困,扶贫助学等活动,向受助对象提供一定的经济和物质资助,尽力安排好病患者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解决了一些病患者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安抚了精神病人的情绪,降低了病情的复发率。全区精神病患者病情好转或稳定率达86%。区政府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花力量、想方设法成立了精神卫生日间康复站,为辖区精神康复者及家属提供方便和全面的康复和照顾,让迷失的心灵重新归回社会。日间康复站由市专业医院的医务人员直接参与医疗、护理康复与社区结合,是一种介于医院与家庭之间的康复试点机构。康复站内设有康复训练大厅、药房、医务工作室、工疗室、休闲室、阅览室、餐厅、厨房等功能厅室,为患者提供包括家庭病床、双向转诊、技能训练、就业指导、精神病知识教育、过渡期宿舍、干预治疗、康复训练、辅助就业等服务。从帮助精神病人由医院过渡到社区、由住院转为家居生活、由完全依赖的生活模式改为逐渐独立自理的生活方式,并逐步由病人角色转换为具有正常社会生活的常人。通过多种形式的康复、教育和培训,让病人康复并参与社会、融入社会。为搞好区的精神卫生工作,创建全区“平安、和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3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