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53例临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2557KB,2页)。
[摘要] 目的 临床观察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采用DHS治疗,对照组采用非手术牵引治疗。评定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90.6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分析; DHS
[中图分类号] R27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45-01
股骨转子间骨折又称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以前对其治疗多采用保守治疗,牵引时间长,各种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高,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对无绝对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多积极采用手术治疗。我科采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3例,男性19例,女性24例,年龄18-81岁,平均(63.4±14.8)岁;致伤原因:跌倒伤24例,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车祸伤11例;根据Evans分类:1型3例,2型14例,3型15例,4型8例,5型3例;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合并其他疾病2例。对照组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19~82岁,平均(65.2±10.4)岁;致伤原因:跌倒伤22例,高处坠落伤7例,交通车祸伤11例;根据Evans分类:1型3例,2型12例,3型14例,4型7例,5型4例;合并高血压4例,糖尿病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合并其他疾病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类、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对照组 采用非手术治疗。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胫骨结节或者股骨髁穿针,应用勃朗架,使患肢外展,处于中立位,进行牵引,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牵引重量和牵引的角度,定期复查X线,纠正患者髋内翻畸形,恢复颈干角,牵引8周左右,应用丁字鞋固定3周左右,根据患者情况,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并对患肢肌肉进行舒缩练习。
B:观察组 采用DHS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臀部垫高。采用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取髋关节外侧切口,切口长约8~14cm,暴露大转子及股骨上段,潜行显露股骨颈及股骨头前侧,直视下复位后,用1枚克氏针紧贴股骨颈前方骨质,在DHS角度135度导向器的引导下打入股骨头骨质内,以标明前倾角方向,然后在大转子2.0~2.5cm股骨外侧正中点处,DHS角度135度导向器引导下钻入尖端有螺纹的导针,该导针必须与前倾角导针平行,根据健侧髋关节X线片测量股骨颈长度,调整DHS三联扩孔器的深度,然后沿导针扩孔,克氏针探查四壁均为骨质后,再用丝锥攻丝,并循其拧入髋螺钉,安放套筒钢板。保持患肢于正常力线后固定,最后行患髋各方向被动活动,确定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后,常规冲洗放置闭式引流,逐层关闭伤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
1.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优:关节活动正常无疼痛,完全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良:髋关节活动度达正常,轻微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中:髋关节活动受限,中度疼痛,影响工作生活。差:髋关节活动严重受限,重度疼痛。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d)(x±s)
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发生褥疮2例,肺部感染5例,泌尿系感染7例,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髋内翻畸形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5%;观察组在住院期间,发生褥疮2例,肺部感染3例,髋内翻畸形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6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问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25例,良15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3.02%;对照组优9例,良23例,中5例,差3例,优良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髋内翻畸形、旋转畸形以及患肢短缩畸形的问题,长期卧床易引起褥疮、泌尿系感染、坠积性肺炎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获得坚强而稳定的内固定,重建股骨近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使患者在短期内起床活动,减少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1]。
手术治疗可使骨折得以良好复位,牢靠固定。骨折复位对于内固定后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前应仔细阅放射线片,这对判断骨折的稳定性非常重要。生物力学分析表明,小转子的后、内侧皮质缺损是骨折复位后产生不稳定的关键。手术时,通过解剖重建或截骨术,修复小转子区内、后侧皮质的支撑作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固定于股骨上端外侧皮质,主要是分担张应力,使骨折断端持续、动态的轴向加压,保持轴向滑动,使其骨折稳定并且使断端有应力刺激而促进愈合。钉棒结合处抗弯力大,可承担行走的重量[3],并具有以下优点:大的松质骨螺钉提供牢固的近端固定[4];拉力螺钉钝头的设计,避免穿透股骨头和髋臼;使股骨干内移;使骨折嵌插,并控制塌陷[5];手术操作简单。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且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了采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非手术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袁西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5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