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13641
SOS儿童村抚养方式对孤儿个性行为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陈钰
第1页

    参见附件(2827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SOS儿童村抚养方式对儿童个性成长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方法 将南昌市SOS儿童村7-15岁儿童54名为研究组,随机抽取7-15岁普通双亲家庭儿童57名为对照组,使用EPQ[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和CBCL(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评,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①EPQ分值显示两组儿童在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纯朴性上无显著性差异,在精神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得分均接近均线水平。②CBCL分值显示两组儿童在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学校情况上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③CBCL分值显示两组儿童行为问题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于被认为存在某种行为问题因子的儿童来说,研究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SOS儿童村是一种较好的抚养孤儿的方式,对孤儿能起到较好的替代家庭支持作用,但志愿母亲在教育方式上面临的问题和压力远大于普通家庭的双亲。

    [关键词] SOS儿童村儿童; 普通双亲家庭儿童; 个性; 行为

    [中图分类号] R1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29-01

    我国政府从1984年与国际SOS儿童村组织合作,到目前已在9座城市建立了9所SOS儿童村。SOS儿童村以志愿母亲带养若干个儿童的家庭方式抚养孤儿,它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抚养孤儿的方式。家庭是影响儿童发展的第一个微观生态环境。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儿童泛社会化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为了探讨这种新型抚养方式对孤儿的个性和行为影响,本文把南昌市SOS儿童村儿童和南昌市普通双亲家庭抚养儿童进行了对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南昌市SOS儿童村入住1年以上的7—15岁儿童54名,其中男童36名,女童18名,平均年龄10.35±2.50岁;随机抽取普通双亲家庭抚养的7—15岁儿童57名, 其中男童32名,女童25名,平均年龄10.29±2.28岁。经t检验两组年龄比较P=0.906>0.05,及X2检验两组性别比较P=0.255>0.05,故两组儿童年龄、性别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龚耀先教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和徐韬园教授的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对SOS儿童村儿童和普通双亲家庭抚养儿童进行测评。EPQ是由P、E、N和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內外向(E)、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N)和精神质(P)三个个性维,L量表是测验受试者的“掩饰”倾向,也有测量受试者的纯朴性的作用。CBCL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其中社会能力归纳成3个因子,既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及学校情况,得分越高表明社会能力愈强。行为问题有113条,把所有的粗分加起来,称为总粗分,分数越高,行为问题越大,超过分界值数,就应做进一步检查。行为问题经多元分析,归纳为8~9个因子,因子分超过分界值时即认为可能异常。调查方式 EPQ是SOS儿童村儿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团体自评,CBCL由志愿母亲在医生的指导下填写。普通双亲家庭抚养儿童在医生的指导下填写EPQ,其父或母填写CBCL。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 for Win 软件包处理。

    2 结果

    2.1 SOS儿童村儿童和普通双亲家庭儿童EPQ的比较 见表1, SOS儿童村儿童和普通双亲家庭儿童在E维、N维和L维三个个性维上没有显著差异,且均靠近常模均线水平,而在P维上,两组儿童虽然都低于常模均分50,但两组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 SOS儿童村儿童明显高于普通双亲家庭儿童。

    表1 SOS儿童村儿童和普通双亲家庭儿童EPQ的比较

    注:﹡代表P< 0.05

    2.2 SOS 儿童村儿童和普通双亲家庭儿童社会能力的比较 如表2, CBCL上SOS儿童村和普通双亲家庭的儿童在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学校情况上有显著差异, 普通双亲家庭儿童明显高于SOS儿童村儿童。

    表2 SOS儿童村儿童和普通双亲家庭儿童社会能力的比较

    注:﹡﹡代表P< 0.01

    2.3 SOS儿童村儿童和普通双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 如表3, SOS儿童村儿童和普通双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总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总粗分超过分界值数的个体在进行行为问题因子分析时,两组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被认为存在某种行为问题因子的儿童来说,SOS儿童村儿童明显多于普通双亲家庭儿童,如表4。SOS儿童村行为问题总粗分异常的儿童10名,其中9名存在某种行为问题因子,主要表现在违纪、攻击性、多动、社交退缩、交往不良和强迫性等方面;普通双亲家庭儿童总粗分异常的儿童9名,其中3名存在某种行为问题因子,主要表现在违纪等方面。

    表3 SOS儿童村儿童和普通双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

    表4 SOS儿童村儿童和普通双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因子的比较

    经X2检验P = 0.020<0.05

    3 讨论

    个性一般都被认为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故同时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艾森克多维个性论认为个性可分析出三个维,EPQ主要用来调查內外向(E)、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N)和精神质(P) 三个个性维。艾森克认为遗传不仅对E和N因素密切联系,而且也与P维因素有关。內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与神经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相联系。他认为正常人也具有神经质和精神质,高级神经的活动如果在不利因素影响下向病理方向发展[3]。行为的发生也与个性和环境密切联系,甚至受环境的影响更大。

    本研究中SOS儿童村儿童和普通双亲家庭儿童在內外向和神经质上没有显著差异,且均靠近常模均线水平,支持了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结论。同样SOS儿童村和普通双亲家庭的儿童在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也支持了行为的发生与个性是密切联系的。

    本研究发现在学校情况上普通双亲家庭儿童明显高于SOS儿童村儿童。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独生子女的父母会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子女的前途,就可能会更关注儿童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成长。而在SOS儿童村,一个志愿母亲带养若干个小孩,志愿母亲可能会更关注儿童的生活,所以SOS儿童村儿童的学习成绩低于普通双亲家庭儿童。学校情况调查有一半内容是调查儿童的学习成绩,所以在学校情况上普通双亲家庭儿童会明显高于SOS儿童村儿童。

    本研究还发现SOS儿童村儿童和普通双亲家庭儿童在精神质方面,两组儿童虽然都低于常模均分50,但两组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 SOS儿童村儿童明显高于普通双亲家庭儿童。SOS儿童村儿童一般曾有过家庭生活,之后又因父母去世而成为孤儿,许多人曾有过痛苦和无人关照的经历,这样的不利因素也会在他们的个性上反映出来。这也支持了个性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发展。同时两组儿童在精神质方面的差异也在他们的行为问题上体现出来。对于被认为存在某种行为问题因子的儿童来说,SOS儿童村儿童明显多于普通双亲家庭儿童,而且这些行为问题因子主要集中表现在社交退缩、交往不良、强迫性、多动和违纪行为等方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2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