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2716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以更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法 对5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菌群分析,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大肠杆菌菌数较正常人显著增加(P<0.01),双歧杆菌、乳杆菌菌数较正常人显著减少(P<0.01),而肠球菌及类杆菌细菌数无显著变化。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即益生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增加。
[关键词] 肠道菌群; 溃疡性结肠炎; 益生菌
[中图分类号] R574.6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0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ulcerative colitis and intestinal flora, to mor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Methods 5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flora analysis, compared with normal subjects. Results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of Escherichia coli bacteria count mo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1),Bifidobacterium, Lactobacillus bacteria count mo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1), while the numbers of enterococci and fragilis bacteria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in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namely amount of probiotics reduce, the harmful bacteria increase.
[Key words] Intestinal flora; Ulcerative colitis; Probiotics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性疾病.可能的发病因素包括感染、免疫、遗传、精神及心理因素等[1],以肠道出血、腹泻、腹痛、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屏障功能缺陷、肠道通透性增高以及肠道内成分诱发的异常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2]。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黏膜免疫反应,与UC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定联系。本研究比较UC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肠道菌群,分析了UC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粪便中的菌群的差异,以探讨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全部均符合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具有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经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性21例,女性31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20-35岁29例(55.77%),35岁以上23例(44.23%)。病程l5天-3年,平均病程42.5个月,病程在1年以内的患者有25例(48.08%)。初发型20例,复发型32例。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男:女=2.33:l,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1.4岁,为我院体检健康者,均无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慢性病,且近期未服用抗生素者。
1.2 方法
1.2.1 菌群选择 选择性培养基的制备:分别为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及类杆菌。其中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为需氧菌培养基,双歧杆菌、乳杆菌及类杆菌为厌氧菌培养基。培养基均购自青岛高科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2 菌群定量 UC组及对照组均采用日本光岗知足菌群定量方法,取新鲜粪便标本0.5g,置于含有4.5ml稀释液(加有3粒玻璃珠)小瓶中,置旋涡混合器(300rpm)震荡1min;另取6只无菌青霉素小瓶,每瓶加稀释液1.8ml。从首只小瓶中取0.2ml混悬液至第二个小瓶中震荡混匀,依次稀释,按稀释度分别为l0-2、10-3、至10-6。稀释后的标本用移液器由高稀释度向低稀释度滴种于培养基上。每个平板选择3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滴3滴(60μl),稀释度的选择根据所接种细菌的正常值范围确定。
1.2.3 菌群培养 需氧菌置37℃温箱24h后观察结果,厌氧菌采用焦性末食子酸法,在一洁净的玻片上铺上纱布或滤纸,均匀撒上焦性末食子酸,然后再混入NaOH溶液,迅速将已接种细菌的平板倒扣在上面,用融化的白蜡封边,造成一个封闭空间,置37℃培养箱72h后观察结果,计数。结果表示:n=[(菌落数×50)/3]×稀释倍数,再取对数以LglOn/g表示。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界值。
2 结果 菌群分析结果见表1,UC组患者的大肠杆菌菌数较正常人显著增加(P<0.01),双歧杆菌、乳杆菌菌数较正常人显著减少(P<0.01),而肠球菌及类杆菌细菌数无显著变化。
表1UC患者菌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gl0 n/g,x±S)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人体消化系统中有正常微生物群,是定植在宿主消化道有益宿主的、并为宿主所必需的微生物群落,统称为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简称为肠道正常菌群)。肠道正常菌群主要是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厌氧菌占多数(99%),其中又以类杆菌与双歧杆菌为多,占总菌数的90%。肠道正常菌群的分布是上胃肠较少,回肠与结肠,特别结肠茵数明显增多,如乳酸杆菌在十二指肠约为103cfu/ml,而在回肠增至l02-1O5cfu/ml,至结肠在104-109cfu/ml[3]。
通过我们的实验可以看出,UC组患者的大肠杆菌菌数较正常人显著增加(P<0.01),双歧杆菌、乳杆菌菌数较正常人显著减少(P<0.01),而肠球菌及类杆菌细菌数无显著变化。而Dickinson RJ等[4]发现,UC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存在具有黏附和侵袭特性的大肠杆菌,此类大肠杆菌菌株致病因子包括黏附素、溶血素和致坏死毒素。这说明随着溃疡性结肠炎的产生,大肠杆菌菌数的增加增加了黏附素、溶血素和致坏死毒素的产生,从而使病情在不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存在加重的风险。
UC组患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菌数较正常人显著减少提示我们,溃疡性结肠炎会使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益生菌的数量降低,肠道菌群比例、数量、种类、位置发生改变,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致病菌过度生长。过度生长的细菌可通过细菌蛋白酶等直接破坏肠上皮细胞微绒毛膜蛋白,或改变肠上皮细胞的生化反应,使微绒毛受损甚至消失。过度生长的细菌还可产生各种毒素以及其他代谢产物,抑制肠上皮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损伤肠黏膜屏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1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