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156398
高频彩超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69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李晓娜
第1页

    参见附件(1234KB,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9例确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腹部高频彩超检查。结果 患儿右侧中下腹或脐周均可探及肿大的淋巴结,且肿大淋巴结内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 高频彩超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 高频彩超;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图分类号] R63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常见急腹症,此病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炎症之后,引起回结肠区域淋巴结炎症,临床症状为腹痛、发热、呕吐,腹痛位置不固定,以右中下腹痛为主,为隐痛或痉挛性痛。我院自2007年7月-2010年7月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69例以腹痛为主诉,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了超声检查,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69例,男39例,女30例,年龄1.5-12岁,平均年龄6.5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飞利浦HD11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检查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常规对全腹进行仔细扫查,重点检查右中下腹和脐周,进行纵、横,斜多切面较大范围探查,必要时稍加压,观察有无肿大淋巴结及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等,计算纵横比,并嘱患儿治疗后1-2周复查。

    1.3 诊断标准 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两个(含两个)以上淋巴结显示,长轴径>10mm或短轴径>5mm,纵横比>2,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1]视为淋巴结肿大。

    2 结果 本组69例患儿均检出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具体如下:右侧中下腹居多50例,占72.5%(见图一);脐周17例,占24.6%(见图二);左侧腹2例,占2.9%。本组淋巴结肿大全部为多发,以3-5个多见,呈串珠状或簇状排列,无融合,大小多在10-20mm,本组最大者达27mm。纵横比>2。肿大淋巴结声像图表现: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梭形、“肾形”,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周围皮质为低回声,中央髓质为高回声,皮髓质分界清晰。CDFI:肿大淋巴结内可探及点状或树枝状血流信号。治疗1-2周复查,淋巴结消失或测量值减小。

    图一 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图二 脐周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3 讨论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炎症之后,7岁以下儿童多见。大多数病例腹痛之前有发热、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等症状。腹痛范围广,压痛点不固定,多为脐周或右下腹,腹痛不剧烈。小儿时期淋巴系统发育旺盛,免疫反应迅速,淋巴结相对较大,12-13岁时淋巴结发育达顶点,随年龄增长逐渐趋于缩小。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回肠末端和回盲部[1]尤为明显。高频彩超在探查时应以右侧中下腹和脐周为重点。随着高频超声的临床广泛应用,且小儿腹壁较薄,腹腔内肿大淋巴结的数目、形态、大小、分布情况等可以被清晰地显示出来。

    回盲部是肠系膜淋巴结聚集的主要部位,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因此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常需要与阑尾炎、淋巴结核、淋巴瘤、肠套叠等进行鉴别。

    3.1 急性阑尾炎 临床多表现为脐周痛或转移性右下腹痛。超声特征:右下腹可见条索状低回声,形如手指,可伴有淋巴结肿大,数目一般<3个。

    3.2 肠套叠 患儿年龄偏小(<2岁),为突发的间歇性腹痛,常伴有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大多病例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套叠以上肠管出现局限性肠梗阻的征像,多数病例右上腹触及腊肠样肿块。超声特征:腹腔内可见。“同心圆”、“靶环状”或“套筒征”图像[2]。

    3.3 淋巴瘤 患儿可有反复发热病史。超声特征:腹腔大血管周围串珠样大小不等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呈类圆形、球形、不规则形,被膜可有局限性隆起,纵横比<2。多个淋巴结聚集成融合状,可伴微小钙化。累及多器官,常伴脾肿大

    3.4 淋巴结核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有低热、消瘦等慢性消耗表现。超声特征:肿大淋巴结回声强弱不等,相互融合,可见液化,纵横比<2,可合并腹水。CDFI:结内血流信号减少。

    综上所述,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3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