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手部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及体会
[摘要] 目的 为减轻手部静脉穿刺的疼痛。方法 减轻手部静脉穿刺的疼痛,要掌握适当进针角度,选择好被穿刺手的摆放位置,并且要刺皮与刺入静脉一次完成。结果 可以减轻疼痛,增加穿刺功率。结论 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静脉穿刺; 角度; 位置; 疼痛; 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 R4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51-01
静脉穿刺按此是临床最普通、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常用的部位是手部静脉,如何减轻手部静脉穿刺的疼痛,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如下方法,供同行参考。
1 方法
1.1 进针角度 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是保证无痛注射的关键因素,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头皮针与皮肤之间成40-50°角时,病人感觉无痛或者微痛,也有报道进针角度小于60°是无痛或微痛。不同的血管条件应选择不同的进针角度,对粗直且明显不易滑动的血管,应以50-60°角进针;血管滑动者,穿刺是以左手固定血管,同样方法穿刺;对皮肤较厚且血管较深者,宜60°角进针;对皮肤较薄而血管表浅且细者,宜采用45°角进针。不论采用何种进针角度,速度均要快,这样才能让患者痛感明显减小。
, 百拇医药
1.2 止血带松紧 扎紧些使血管充盈度增加,穿刺成功率高,且穿刺是感觉无痛。患者感觉扎止血带处痛,进针穿刺是无痛的感觉。
1.3 患者手部的放置 穿刺时患者手部自然放置于床上,不握拳,穿刺者根据需要将病人手部固定成背隆掌空的似握杯状或鹰嘴状,护士也可握住病人部分手指,然后将食指伸入病人掌心,托起掌骨间皮肤使掌骨间的血管易于暴露。
1.4 刺皮与刺入静脉一次完成 穿刺时选择何种角度,患者手部如何摆放,均要从血管正上方快速刺入直达静脉,见回血后再沿静脉走向进针少许,使刺皮与刺入血管一次完成,减少病人痛苦,而不宜采取传统的方法,针头刺入皮下后再沿静脉走行刺入,使刺皮与刺入静脉分次完成,增加痛感。
1.5 及时疏导病人的恐惧紧张心理 病人在恐惧和紧张是皮肤与血管均收缩,致使穿刺时阻力增大,痛感增加,且易使穿刺失败。因此,在做静脉穿刺时,护士不仅要精力集中,有谨慎稳妥的心态,而且要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如先告知病人,可能有疼痛,不过请放心,我会尽量轻些,也可采取其它暗示性语言,以利于消除病人不良心理状态。
, 百拇医药
2 体会 1)静脉穿刺时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角度,使皮肤与静脉受力面减少,二者受损范围减少,痛感减小;而传统的进针方法增加了皮肤及静脉的受力面,故二者损伤增加,痛感随之增加。2)临床上 穿刺最常用的是手部皮下浅静脉,当握拳时,其一,指骨与掌骨处于垂直状态,掌指关节突出,皮肤紧张,多数静脉处于两骨缝之间,皮下深处,不易摸清和看清;其二,手背低于掌指关节,因此,穿刺时妨碍进针角度的选择,且穿刺者左手不易握住病人的手,血管不易固定,这样既影响一次成功率,又增加病人痛苦;其三,握拳可影响手指的动脉血流入及静脉回流,由于皮肤紧张压扁静脉,影响血管充盈度,也有报道,握拳时皮肤处于紧张状态,头皮针尖斜面锐利,快速进针时常将皮肤及肌肉切碎,堵塞针孔,针尖进入血管后不见回血退针时出现皮下青紫,致穿刺失败。而笔者介绍的病人手掌放置方法均无上述弊端,操作这可根据自己选择的穿刺点,随时调节,使血管突出与该部位,易于穿刺,病人痛感减轻,甚至有许多患者在没有任何感觉的情况下,穿刺已成功,所用时间短。3)静脉穿刺这样操作内外针眼基本在同一位置,按压时不易造成皮下淤血且按压时
, 百拇医药
棉签与血管平行并用胶布固定,这样减少顺血管按压减少皮下淤血减轻疼痛。且皮肤基本未受损伤,所以不出现红、肿、痛的皮下组织水肿现象,有效地保护了静脉血管和皮肤,提高了静脉血管可重复穿刺率。
3 效果评价 采用上述方法后,不仅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而且极大减少病人痛苦,真正做到了无痛或微痛,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密切护患关系,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47.
[2] 龚大相.成人静脉穿刺常见的失误[J].实用护理杂志,1995,8:3.
[3] 王云燕,余红艳.减轻周围静脉穿刺疼痛方法及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71-73.
[4] 吴胜梅,王金明.影响静脉穿刺的相关因素[J].中国护理杂志,2006,22(10):73-74.
[5] 王志红,王红平.输液拔针后按压部位与按压时间的观察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47.
[6] 邓颖珍.快速静脉穿刺法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43.
[7] 刘妹华,杨彦芹,于莫伟.快速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与护理杂志,2008,24(6):45., 百拇医药(李秋波)
[关键词] 静脉穿刺; 角度; 位置; 疼痛; 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 R4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51-01
静脉穿刺按此是临床最普通、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常用的部位是手部静脉,如何减轻手部静脉穿刺的疼痛,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如下方法,供同行参考。
1 方法
1.1 进针角度 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是保证无痛注射的关键因素,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头皮针与皮肤之间成40-50°角时,病人感觉无痛或者微痛,也有报道进针角度小于60°是无痛或微痛。不同的血管条件应选择不同的进针角度,对粗直且明显不易滑动的血管,应以50-60°角进针;血管滑动者,穿刺是以左手固定血管,同样方法穿刺;对皮肤较厚且血管较深者,宜60°角进针;对皮肤较薄而血管表浅且细者,宜采用45°角进针。不论采用何种进针角度,速度均要快,这样才能让患者痛感明显减小。
, 百拇医药
1.2 止血带松紧 扎紧些使血管充盈度增加,穿刺成功率高,且穿刺是感觉无痛。患者感觉扎止血带处痛,进针穿刺是无痛的感觉。
1.3 患者手部的放置 穿刺时患者手部自然放置于床上,不握拳,穿刺者根据需要将病人手部固定成背隆掌空的似握杯状或鹰嘴状,护士也可握住病人部分手指,然后将食指伸入病人掌心,托起掌骨间皮肤使掌骨间的血管易于暴露。
1.4 刺皮与刺入静脉一次完成 穿刺时选择何种角度,患者手部如何摆放,均要从血管正上方快速刺入直达静脉,见回血后再沿静脉走向进针少许,使刺皮与刺入血管一次完成,减少病人痛苦,而不宜采取传统的方法,针头刺入皮下后再沿静脉走行刺入,使刺皮与刺入静脉分次完成,增加痛感。
1.5 及时疏导病人的恐惧紧张心理 病人在恐惧和紧张是皮肤与血管均收缩,致使穿刺时阻力增大,痛感增加,且易使穿刺失败。因此,在做静脉穿刺时,护士不仅要精力集中,有谨慎稳妥的心态,而且要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如先告知病人,可能有疼痛,不过请放心,我会尽量轻些,也可采取其它暗示性语言,以利于消除病人不良心理状态。
, 百拇医药
2 体会 1)静脉穿刺时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角度,使皮肤与静脉受力面减少,二者受损范围减少,痛感减小;而传统的进针方法增加了皮肤及静脉的受力面,故二者损伤增加,痛感随之增加。2)临床上 穿刺最常用的是手部皮下浅静脉,当握拳时,其一,指骨与掌骨处于垂直状态,掌指关节突出,皮肤紧张,多数静脉处于两骨缝之间,皮下深处,不易摸清和看清;其二,手背低于掌指关节,因此,穿刺时妨碍进针角度的选择,且穿刺者左手不易握住病人的手,血管不易固定,这样既影响一次成功率,又增加病人痛苦;其三,握拳可影响手指的动脉血流入及静脉回流,由于皮肤紧张压扁静脉,影响血管充盈度,也有报道,握拳时皮肤处于紧张状态,头皮针尖斜面锐利,快速进针时常将皮肤及肌肉切碎,堵塞针孔,针尖进入血管后不见回血退针时出现皮下青紫,致穿刺失败。而笔者介绍的病人手掌放置方法均无上述弊端,操作这可根据自己选择的穿刺点,随时调节,使血管突出与该部位,易于穿刺,病人痛感减轻,甚至有许多患者在没有任何感觉的情况下,穿刺已成功,所用时间短。3)静脉穿刺这样操作内外针眼基本在同一位置,按压时不易造成皮下淤血且按压时
, 百拇医药
棉签与血管平行并用胶布固定,这样减少顺血管按压减少皮下淤血减轻疼痛。且皮肤基本未受损伤,所以不出现红、肿、痛的皮下组织水肿现象,有效地保护了静脉血管和皮肤,提高了静脉血管可重复穿刺率。
3 效果评价 采用上述方法后,不仅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而且极大减少病人痛苦,真正做到了无痛或微痛,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密切护患关系,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47.
[2] 龚大相.成人静脉穿刺常见的失误[J].实用护理杂志,1995,8:3.
[3] 王云燕,余红艳.减轻周围静脉穿刺疼痛方法及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71-73.
[4] 吴胜梅,王金明.影响静脉穿刺的相关因素[J].中国护理杂志,2006,22(10):73-74.
[5] 王志红,王红平.输液拔针后按压部位与按压时间的观察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47.
[6] 邓颖珍.快速静脉穿刺法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43.
[7] 刘妹华,杨彦芹,于莫伟.快速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与护理杂志,2008,24(6):45., 百拇医药(李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