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146517
防范临床静脉输液中微粒造成的危害及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刘婷 何碧君 崔科薇
第1页

    参见附件(4496KB,3页)。

     [关键词] 静脉输液; 微粒; 防范措施; 护理对策; 安全

    [中图分类号] R322.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402-02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用于纠正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恢复内环境稳定并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治疗措施[1]。却不知输液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会不可避免的在输注药液的同时,把一些不溶性微粒带入人体,从而导致输液的急性反应,或是造成输液引起的潜在危害。护士作为静脉输液的直接操作者,更应该认识到微粒污染对患者健康的威胁,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以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治疗的效果。现就防范临床静脉输液中微粒造成的危害及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输液微粒(infusionparticle) 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少数较大的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μm[1]。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1]。若在输液袋内看到微小漂浮物,它一定是50μm以上的物质[2]。我国2005年版的药典规定,对100mL以上的静脉注射液,每毫升中含lO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5个。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3个。对100mL以下的静脉注射液,静脉无菌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每个容器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6000个,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600个[3]。

    2 微粒污染的来源

    2.1 输液微粒的污染存在各个方面

    2.1.1 生产药液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中草药制剂,由于提纯工艺有限,药液中存在大量不溶性胶体微粒[2]。使用抗生素粉针剂、中草药注射液及生物制剂产生的输液反应占总例数的62.63%,他们与输液配伍后由于不溶性微粒增多而致产生输液反应的机会增加,原因是中草药成分复杂,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的差异[4]。

    2.1.2 临床操作时产生的微粒 插管、排气等操作可使输液中的微粒明显增加,尤其是50μm以上的异物和纤维。尽管目前在针剂或粉剂生产中,采用隔离膜防止橡胶塞与药液接触污染,但隔离膜被针头穿刺后,橡胶粒进入药液的问题仍不能避免[2]。有对橡胶塞穿刺三次前后做比较,发现药液中仅5-10μm的微粒就增加近27倍,而且穿刺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2]。

    2.1.3 添加药物产生微粒污染 加药后微粒的增加是多方面的,如粉剂溶解不完全;药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理化作用;溶媒的改变;输液中PH值的变化等都会在药液中产生新的微粒,实验表明:一次添加的药物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2]。杨桂华等[5]对不同针头配药对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普通斜面针头形成微粒的数量明显多于圆锥形针头,认为斜面针头的针孔在针尖部,与瓶塞的摩擦力和接触面积较大,故造成微粒污染的几率也大,而圆锥形针头虽然都是同样型号针头,但其针孔在侧壁,与瓶塞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小,故造成微粒污染的几率比斜面针头小。

    2.1.4 环境产生微粒污染 病房中人员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和细菌,输液时,微粒会通过输液器的进气管进入药液,可使药液里的微粒增加几十倍[2]。

    2.1.5 药液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产生污染 药物的理化性能不同,或粉剂、水剂,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存储条件的变化,都会产生结晶和沉淀。温度、湿度、光强的变化都会影响药物中微粒的形成,比如温度对甘露醇的影响会使其产生大量雪花状结晶[2]。

    2.1.6 切割安瓿时产生的微粒 安瓿在热封口过程中,瓶内形成负压,切割安瓿的操作方法不规范时,会产生几十万个细小玻璃微粒。安瓿断裂的瞬间,瓶内的负压把玻璃碎屑吸入药液[2]。

    2.1.7 输液器具生产过程 输液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产生微粒污染:如:车间空气洁净度过低、空气过滤装置质量低,空气污染是造成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6]。

    2.1.8 重症患者使用的全营养液中的脂肪栓微粒

    3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3.1 一过性栓塞 微粒可以导致血管内纤维蛋白元沉积,血小板聚集,形成微栓,这种微栓不会变成固定的血栓,但会造成一过性栓塞(因为机体有一种防御措施--纤维溶解反应,可以将微栓清除,于是白血球解体,不溶性微粒继续游动,不会固定)。但一过性栓塞造成的缺氧反应仍然会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使连续的内皮细胞分离,变成镂空的筛膜,这时血浆随之渗入内膜下次,久而久之,形成血管内膜下纤维增生性病变,以致出现管腔狭窄、血流瘀滞[2]。

    3.2 肉芽肿 5-6μm以下的不溶性微粒随血液流动可以到达肺、脑、肾等脏器组织内。在吞噬细胞的作用下,一部分微粒被吞噬,另一部分微粒则被吞噬细胞包围,以及红细胞聚集在微粒周围使体积增大,从而造成肉芽肿。形成肺、脑、肾等脏器的毛细血管堵塞,造成脏器的血液循环障碍,使部分组织梗死[7]。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1]。

    3.3 微粒在脑、肺、肾、肝、眼等处的小血管内引起堵塞 造成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损伤。

    3.4 热原反应 输液时的异物入侵机体使平衡受到干扰,身体就会做出的剧烈反应,如寒战、高热等。李立香等[8]提供的其工作医院内发生的输液反应资料表明:近年来因输注双黄连、清开灵、复方丹参等注射液而引发的过敏性输液反应者占全部输液反应的39%。简洁[9]对158例输液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输液器材不合格的22例,占13.9%,微粒数超标的60例,占38.O%。当每次发生输液反应时,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检查药物和输液器有无问题,一旦排除以上两种因素,所能想到的就是护理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了,其实最有可能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就是热原反应,即由于微粒作用而引发的输液反应[7]。

    3.5 静脉炎 静脉输液中若有微粒存在,给药后由于微粒刺激血管组织,使血管由正常状态发生改变引起静脉发炎。

    3.6 肿瘤样反应 通常放射性造影诊断后,常伴有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现在我们知道这是放射性微粒造成的。当大量放射性微粒进入人体,可直接引起白血病和白细胞减少,引起肿瘤形成,这类反应一般不会立即表现[2]。

    4 输液微粒污染的防范

    4.1 杜绝因护士操作规程不规范而导致微粒污染

    4.1.1 合理用药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护士在配制输液药物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熟悉药物药理作用,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针对使用的药品,查看药物配伍禁忌表及有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在没有资料证实可以混合静脉用药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49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