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和艾灸联合应用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28例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观察针灸和艾灸联合应用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方法:将肩周炎患者128例随机分治疗组64例,应用针灸和艾灸治疗;对照组64例,运用传统的推拿结合中频、短波等治疗。两组疗效判定按统一的评价标准。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64例(8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治愈64例(400%),总有效率86.7%,两组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灸和艾灸联合应用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优于综合治疗组。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R6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66-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8例均为理疗科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肩前部痛,内旋受限者6人人,肩上部疼痛,上举活动受限11人;肩峰后疼痛,肩部伸直、上举、外展均受限者13人;肩胛区疼痛,肩部前伸、内旋活动受限者22人;肩部肌肉僵硬,各方向活动均受限者9人;其它3人。两组性别年龄分布如表1。
1.2 诊断依据: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进行制定:①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②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③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④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④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采用循经取穴温通针法配阿是穴隔姜灸法以散寒通络,活血舒筋:①辨证:外寒侵袭,凝结肩胛,经络瘀阻,损伤经筋,瘀血停滞所致。②取穴:a、循经取穴:如手太阴经型治取鱼际,阿是穴;手阳明经型治取合谷,阿是穴;手少阳经型治取中渚、阿是穴;手太阳经型治取治取腕骨、阿是穴;手少阴经型治取治取少府穴、阿是穴;手太阴经治取鱼际、合谷穴、阿是穴;手三阳混合型治取合谷、中渚、腕骨、阿是穴;手太阴、手三阳经混合型治取鱼际、合谷、中渚、腕骨、阿是穴:b局部取穴:肩禺、天宗。c远隔部位取穴:条口穴。③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根据肩部疼痛及放散部位与经络循行的关系,在相应经络穴位处常规消毒皮肤,取28号2寸毫针,直刺0.5~1.5寸,提插运针感针下沉紧或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度,肩禺、天宗用烧山火法行针半分钟,使热感传遍整个肩关节既出针,其余穴位用热补法,留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针患侧条口透承山穴,行泻法,留针10分钟,同时帮助患者向前后上下左右方向活动肩关节,感受疼痛敏感点,然后将艾绒搓成如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0.2~0.3cm的鲜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蚕豆大小之艾炷,放于阿是穴部位,用线香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换炷再灸,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每穴3~5壮。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推拿和超短波、中频治疗,每次每项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 疗效观察
肩周炎疗效评价标准:痊愈:肩臂疼痛消失,肩关节前屈上举达150度以上,外展上举达120度以上,后伸屈肘手指可达对侧肩胛骨下角;
显效:肩臂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前屈上举达120度以上,外展上举达100度以上,后伸屈肘手指可达第10、11胸椎棘突;
好转:肩臂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增加10~20度;无效:肩臂疼痛,肩关节活动较治疗前无改善。[张东.密集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5):13~14.]
经统计学分析,针法灸法组与综合治疗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0. 0 1)。提示针灸和艾灸联合应用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优于综合治疗组。
3 讨论
肩周炎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多系素体不足,气血虚亏,筋脉失养,风寒湿邪侵袭于络,导致肩臂疼痛。 现代医学认为肩周炎是一组表现为肩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症候群[1],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肩袖破裂、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炎、喙突炎、冻结肩、肩锁关节病变等等多种疾患。治以散寒通络,舒筋利节为主。天宗穴属于太阳小肠经,该经绕肩而行,主治肩臂诸疾。条口透承山属于经验取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8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