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对采用小切口手术的方法对患有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4年11月至2009年11月这五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确诊患者病例116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58例。A组患者者采用用小切口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术后不良反应现象和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两年内均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现象。结论 采用小切口手术的方法对患有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安全可靠,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术后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现象少,值得在今后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小儿;小切口手术;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30-01
为了对采用小切口手术的方法对患有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为今后临床上对该类患者进行更好更有效的治疗提供可靠而有力依据和方法,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随机抽取在2004年11月至2009年11月这五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确诊患者病例11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小切口手术和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在2004年11月至2009年11月这五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确诊患者病例11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包括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54例;患者年龄在1至12岁之间,平均年龄5.4岁。两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均经过临床相关检查后确诊。
1.2方法:随机抽取在2004年11月至2009年11月这五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确诊患者病例116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58例。A组患者者采用用小切口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术后不良反应现象和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1.3手术方式:A组:采用腹横纹切口,在长约2.5cm处,将皮肤切开以后,用血管钳将皮下组织提起,边用电刀切开边进行止血处理,将患者腹外斜肌腱膜切开,提睾肌并使精索充分显露,在其内前方搜索疝囊,找到后将疝囊提起钝性剥离疝囊与周围组织,剥离至疝囊颈部,然后进行高位结扎,在距结扎线外1公分左右的地方将多余疝囊进行切除,内环口大者以细丝线间断缝合腹横筋膜2针缩小扩大的内环至可容纳食指尖为止。对腹外斜肌的腱膜进行缝合。对皮下、皮肤进行间断缝合[1]。
B组:在对精索进行充分的游离以后,找到位于精索前部内侧的疝囊后,选择合适部位对疝囊进行横断处理,使得其远端充分敞开即可,用丝线对其近端进行缝合处理,高位结扎可不做,用特制的伞状充填物使已经进行了缝合处理的近端疝囊重新回到腹膜腔内部,使充填物的边缘顶在疝环口上的比较坚实位置上使其呈自然张开状态,病人若出现咳嗽症状,即可以证明充填物已经到位,将充填物底边用聚丙烯缝线的与疝环四周各组织进行间断性的缝合,针距为0.5cm左右,在血被彻底止住后,在精索下方放入单层网片,其下方和髂耻束进行彻底缝合,上方和腹内肌内膜进行彻底缝合,使得腹横筋膜得到加强,对腹斜肌内膜进行间断性缝合,按一定程序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2]。
1.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两年内均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现象。具体见表1。
3讨论
腹股沟疝在腹壁先天性发育异常病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一半以上的婴儿在出生的3个月之内会发生该症状,主要有斜疝、直疝和股疝三种类型,斜疝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3]。其具体临床表现为患者的一侧腹股沟,有一个圆形可复且有弹性的肿块出现,在婴儿期出现的几率比较大。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上采用小切口手术的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的方法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4]。
小切口方法与其他手术治疗方式相比,其有点很多,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5]:①切口很小,一般会超过2cm,其切口比常规手术的切口短一半以上,术后的疤痕不明显,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疤痕会自行消失。②手术时不会将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切开,直接在外环口完成疝囊分离及高位结扎,从而可避免因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损伤导致该支配区域肌肉薄弱而疝复发。③操作简单、时间短、损伤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相对较低。④复发率低。本次研究结果表明,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两年内均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现象。对上述报道起到了很好的支持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小切口手术的方法对患有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安全可靠,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术后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现象少,值得在今后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乾坤,李建元.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80例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763
[2]余亚雄,童尔昌,主编.小儿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5
[3]龚少敏,刘 文,彭开勤,等.334例成人腹股沟疝Lichtstein无张力修补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3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