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287681
去白细胞血液在临床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祁萍萍 刘凤华
    参见附件(12kb)。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哈尔滨 150001)

    【摘要】目的:应用各种去除白细胞的方法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从而预防和减轻输血不良反应,是现代输血的发展趋势。方法:随机抽取100例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不同疾病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样例次、相同疾病使用未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病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发生输血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例,反应率1% ,对照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1例,反应率1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 01)结论:应倡导应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减轻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质量。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28-02

    白细胞虽然是血液细胞中的重要成分,但现代医学表明,血液中非治疗性成分如白细胞等是一种“污染物”,其同种异体输注会产生白细胞抗体,从而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淋巴细胞抗原(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时白细胞还是一些嗜白细胞病毒的载体,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制剂,将具有传染这些病毒的危险。因此,血液及其成分去除白细胞对输血安全和临床具有重要作用[1]。笔者对我院100例应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患者和100例疾病类型、年龄、性别比例、用血量相当,具有可比性的未去白细胞输血病人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将我院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间输血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各抽取病例100例。选择疾病为血液病、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妇科疾病等,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病例为观察组,未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相同病例、相同疾病组为对照组,输血量200~4000 ml,年龄20~92岁。观察组: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龄50.2岁;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龄52.6 岁。

    1.2白细胞去除:白细胞过滤器( FTS–RC102 型) (南京双威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其白细胞去除率> 99. 99% ,红细胞回收率> 93. 4% ,完全去除血液中的微小凝块和微聚物体。另外,利用血液辐照仪对血液制品进行γ射线辐照,灭活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也可减轻受血者的输血反应,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3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在输入血液或血液某种成分的过程,或输血结束1~2 h内,体温升高1℃以上,以发热、寒战为主,重度反应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

    1.4统计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 16.0 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发生输血反应1例,反应率1% ;对照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1例,反应率11%,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 01)见附表

    3 讨论

    输血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手段之一,但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常常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原因是受血者机体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再次遭遇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时,受者抗体与供者的白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刺激内源性致热源从供者白细胞中释放,引起发热反应。据统计临床发生率在10.2%~41%,发生率的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2]。有研究证明,若一次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白细胞含量低于5×109 /L,就能有效地防止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因此,输血前去除供血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行之有效的方法[4]。本研究中对照组输血时未应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其输血后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1%,远高于观察组。

    附表两组患者输血反应情况比较

    同时,采用去除白细胞输血可以防止异体免疫反应,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减少输血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功能异常、器官再灌损伤,延缓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以及增加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同时除去了某些病毒,如HIV、CMV、HILV21、禽流感、疯牛病的载体,能有效降低病毒传播风险[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