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25-羟维生素D测定在临床诊断上的重要意义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血清25羟维生素D是合成1,25(OH)2VD3的前体,是维生素D的主要循环形式,其半寿期较长,血中浓度较稳定,可直接反映机体维生素D的水平。 1,25(OH)2 D3是活性维生素D代谢物中最具活性的。已往维生素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钙磷代谢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维生素D被证实具有更为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和免疫学效应,包括用以预防及治疗佝偻病、骨软化病和婴儿手足搐搦症,抑制多种类型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调亡和分化,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等。本文综述了血清25-羟维生素D的生成和代谢及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 1,25(OH)2VD3; 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43-02
1 血清25羟维生素D的生成及代谢
维生素D既是一种维生素,也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主要包括VD2(麦角钙化醇)及VD3(胆钙化醇)体内可由胆固醇变为7-脱氢胆固醇储存在皮下,经阳光及紫外线作用下再转化为VD3,因而称7-脱氢胆固醇为维生素D3原。在酵母和植物油中有不能被人吸收的麦角固醇,在阳光及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变为能被人吸收的VD2,所以称麦角固醇为D2原。食物中维生素D在小肠中以乳糜微粒形式吸收,胆盐促进其吸收。在血液与一种特异载脂蛋白-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后转运,先在肝脏线粒体经25-羟化酶系统作用转变为25-(OH)2 VD3,随后转运至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线粒体内经1α-羟化酶作用生成1,25(OH)2VD3,它是活性最强的维生素D代谢衍生物。25-(OH)2 VD3是肝内的储存及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在肝内可与葡萄醛酸或硫酸结合,随胆汁排出体外[1]。
维生素D在体内转化为活性的1, 25 (OH)2VD3,通过其细胞内维生素D受体(VDR)介导.才能发挥作用。VDR分布在全身多种组织细胞中,与1, 25 (OH)2VD3激素信号分子结合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与靶基因特定DNA序列上的激素反应元件结合,对结构基因的表达产生调节, 从而调节机体钙磷代谢、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免疫功能等功能。
2 .血清25羟维生素D在骨骼系统的临床意义
存在于骨骼、肠道和肾脏的VDR发挥其经典的骨骼生物效应,促进钙的吸收利用。1, 25 (OH)2VD3调节甲状旁腺素(PTH)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的分泌,对维持体内正常骨矿平衡和骨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典型的钙的吸收利用降低如:佝偻病、骨软化症、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等。近年来还发现,维生素D新的骨骼效应为:增强肌力、减少跌倒,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5]。人体肌肉组织有特定的维生素D受体,老年人血清维生素D水平高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减少跌倒发生。
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也可作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客观指标,维生素D与健康的定量关系研究发展迅速。目前判断成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标准为:维生素D缺乏为血清25-(OH) D水平<50nmol/L(1 nmol/L = 0.4 ng/ml)、不足为50~75nmol/L、充足为>75nmol/L。
3 .血清25羟维生素D在调节激素分泌、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等方面的临床意义
3.1 调节激素分泌:胰腺的β细胞内存在VDR和调节胞内钙浓度的钙结合蛋白-D28K,1,25(OH)2D与VDR结合可调节胰岛素分泌。2006年Targher等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低下(血清25-(OH)D≤ 37.5 nmol/L)的糖尿病发生率34.0%高于正常对照组发生率16.4%(P <0.001)。 2007年Pittas等荟萃分析表明:(1)维生素D水平低下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2)与低血清25-(OH)D水平者相比,高血清25-(OH)D水平者2型糖尿病发病率低; (3)联合补充维生素D和钙可降低高危人群(葡萄糖耐量减低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2]。
3.2 调节免疫功能
3.2.1获得性免疫 :维生素D对获得性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1, 25 (OH)2VD3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延缓B淋巴细胞活化成浆细胞的过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益处。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和/或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居民与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和克隆氏病的发病相关。补充1, 25 (OH)2VD3对炎症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及炎性肠病等具有预防或治疗作用[2]。
3.2.2 先天性免疫:先天免疫系统全身分布广泛,不仅通过淋巴细胞系统发挥作用,同时在直接面对外环境的上皮细胞中为机体提供防护外源性病原体侵袭的屏障。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均具有羟化合成1, 25 (OH)2VD3的能力, 1, 25 (OH)2VD3能诱导抗菌肽表达,杀伤病原微生物[2]。维生素D缺乏会伴随各种感染性疾病如分枝杆菌感染的肺结核发生。
3.3 表皮和毛囊:表皮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仅可以合成维生素D,同时能在同一个细胞里将维生素D转化成1, 25 (OH)2VD3并产生其生物效应。1, 25 (OH)2VD3可维持角质化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并抑制自身免疫机制,减少角质化细胞的增生,一定程度上对银屑病的治疗有益。毛发核心细胞的VDR在毛囊周期性循环中对这些部位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起到调控作用,VDR突变的动物和人会产生秃头症状[2]。
3.4 肿瘤:1, 25 (OH)2VD3对大多数细胞具有抗增殖和促分化作用,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1, 25 (OH)2VD3刺激细胞周期抑制子p21和p27及细胞粘附分子E-钙粘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β-连环蛋白的转录活性。1, 25 (OH)2VD3在角质化细胞中可修复由于紫外线照射造成的DNA损伤,在增加细胞存活率的同时减少细胞凋亡和增加p53表达[3]。流行病学研究支持充足的维生素D营养状态(包括日光照射)可以预防一系列癌症发生。目前大多数研究最关注的是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等[6]。
3.5 .血清25羟维生素D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剂用于肾移植,血清25羟维生素D在肾移植中具有保护移植肾的功能[4]。
综上所述,维生素D除了对钙磷代谢的经典作用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51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