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科学·新健康》 > 2007年第2期
编号:12064578
铃木幼儿园的教学方法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日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07年第2期
     文/中国创造教育专家罗玲玲

    说起日本的铃木幼儿园,不能不提到铃木先生培养儿童艺术才能的科学方法。

    日本有个著名的铃木幼儿园,培养孩子拉小提琴的方式与众不同。孩子进了幼儿园先不让他拉琴,只是在一旁看别的孩子拉琴,时间一长,音乐的旋律都记住了,但是教师还是不教孩子拉真正的琴。不过教他们如何拿琴和拉弓,用不出声的琴练习。直到孩子的胃口吊起来了,迫不及待地要拉琴时,才让他拉。这样下来,孩子有了由好奇引起的强烈兴趣;有了看到比自己小的孩子都能拉琴,自己也能拉好的自信心和进取心。结果孩子拉琴的兴致极高,有的孩子睡觉时也抱着琴,不肯放下。此时,孩子并不认为拉琴是个苦差事,反而觉得拉琴很好玩。除了运用上述“欲望饥饿疗法”外,铃木幼儿园在学习技巧上也是独树一帜。

    带孩子学过琴的家长都知道,学琴首先要学会识琴谱,这大概也是孩子要过的一大关。有的孩子就是因为对枯燥的蝌蚪文不能接受,便产生畏难情绪。铃木先生不是按常规在教孩子学会读乐谱的同时学习演奏,而是教学生通过耳朵感受音乐,学会演奏。铃木先生培养的世界著名音乐家丰田耕儿和林木武史都曾说过,他们是铃木方式培育出来的,在音乐感受性上,总觉得与依靠乐谱学习的人有所不同。
, 百拇医药
    家长学校: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听音乐时,左脑与右脑各有分工。右脑负责旋律,左脑负责节拍,而音乐的旋律比节拍更重要。读乐谱需要接收和加工抽象符号,主要是左脑的功能。通过乐谱来掌握旋律,就得经过左脑方式向右脑方式的转换,不如通过耳朵听到信息,用右脑加工处理来的直接。因此,如今看来,铃木方式是一种右脑方式学琴,是最符合人的大脑生理功能的合理方式。当孩子学琴已经入了门,再学识谱就容易了。

    铃木先生的教育方式又与儿童心智发育相协调。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不是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让孩子通过听、摸、看来掌握音乐,要比通过抽象的符号去认识音乐更合乎自然。所以,难怪铃木先生的幼儿园办得这么成功了。联想到一些家长盲目地让孩子早学多学,完全不顾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也不顾孩子的智商水平,以为学得多,就标志孩子聪明,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结果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大多没有发展潜力。某优才学校在招生时就面对这样的困境,每年他们都招来了一些早学多学的,但能力并非超常的孩子。这种孩子多被淘汰,其实对孩子本人及学校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其实,超出孩子心理发展阶段的硬灌,只能适得其反,使孩子厌学。学习没有了兴趣和动机,想学好也就困难了。
, 百拇医药
    有的家长问,早点给孩子进行抽象思维训练,不是开发智力吗?有个实验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有个叫阿诺德·格塞尔的心理学家用同卵双生子做实验,孩子A在10个月大时,经过6个星期的训练,会爬楼梯。孩子B没有经过这样的训练。到一周岁时,A会爬楼梯。B不会,也不愿爬。但是又过了三星期,当B看见楼梯时,不经任何训练,就一直爬到了顶上。A因训练所得的优势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就被成熟的力量战胜了。

    当然,在各个方面都有一些早熟的孩子或天才人物,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不必揠苗助长。因为成熟会使孩子很自然地进入抽象思维的阶段。违反孩子心智发展规律,人为地非让孩子早些进行抽象思维训练,牺牲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是非常不合算的。

    亲子游戏:

    谁是顺风耳

    准备各种器皿,塑料小鼓、杯子、盘子、玻璃杯子、碗、瓶子、锅、盆等等。把宝宝的眼睛用布蒙上,背过身去。爸爸妈妈用小勺敲一个物品,让宝宝猜。猜中了就继续猜,猜不中就罚下,换上爸爸妈妈猜,看谁猜出的多。
, 百拇医药
    还可选用不同的物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撕、抖动、搓等。同一种物品会发出不同的声音,难度逐渐加大。还可以学着拟音,如用抖动铁皮的声音模拟雷声。

    跳琴

    在室外的地上,用粉笔画出一个有8个音的跳格子。轮到谁跳,未上场的人唱歌,跳格子的人要按唱出的音跳,脚要踩在对应的音阶上,如56 56 56 5 51 76 5 3 55 33 55 33 25 32 1 1(见附表)

    童话运动会

    爸爸妈妈和孩子每个都扮演童话中的一个人物。如美人鱼、海马、小矮人、女巫、唐老鸭、乌龟等等,然后按照这一特定人物走路的姿势参加赛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