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儿童保健 > 提醒
编号:12226457
没有自由的爱不是爱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2年第6期
     沈阳有一所知名的小学,以教学质量高、管理严格规范著称,并且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住校。朋友老陈的儿子就在这所小学,一直是老陈的骄傲。

    可是有一 天,老陈跟我说,他要给儿子转学。因为忽然觉得“有比孩子学习更重要的东西”。老陈告诉我,自从住校以来,本来活泼可爱的儿子渐渐地变得少言寡语了。终于有一天,在送儿子回学校的路上,儿子忽然泪流满面地说:爸爸,我为什么觉得活着这么没有意思呢,什么都是别人安排好的,我为什么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呢?

    听了儿子的话,老陈当时就呆住了,事后他去请教一位心理医生,这位医生告诉他:实际上,每个人毕生所要追求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做自己”。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别人安排的——被学习、被住校、被管理,那么,他就不会觉得是活在自己的生命里,会有莫名其妙的沮丧感和挫败感。

    心理医生的话让我想起了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和我们平时所认为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不同,蒙特梭利认为儿童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有自己内在的一样东西,称之为“精神胚胎”,儿童的认知成长都是按照他内在的法则在走,我们必须给儿童自由,才能让儿童顺利完成自我成长的过程。

    可反观时下的教育现状,有多少儿童是在被限制、被禁锢中成长的呢?从最小的时候说起,当婴儿开始吮手指的时候(孩子到了“口唇敏感期”的表现),我们有多少家长是强行把手指从孩子口中拽出来的呢?而压抑孩子“口唇敏感期”的后果就是,孩子会在以后的成长中自己补上这一课,所以有的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还啃桌角、甚至常常咬别的小朋友;有位博士毕业生,毕业后不找工作,天天在家里吃爆米花、看动画片,而心理专家对此的解释是:他本该吃爆米花、看动画片的年纪都在学习了,所以现在开始“补课”了。

    想一想,我们的孩子,那些本该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下、在大自然中奔跑、探索的孩子,却被像鸟儿一样早早地关进了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补课班、兴趣班,可是却从来就没有人问过他们一句:这是你喜欢的吗?

    前段时间,有位同学因为在升旗仪式上抛开现成的讲稿,代之以痛陈教育弊端而闻名全国,事后,学校以平时表现良好网开一面,没有处分这位同学。但我却始终搞不懂,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就不允许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呢?即使他的看法可能会幼稚、偏激,但“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吗?很多学者说,我们的大学,直到今天也没有培养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是,让我们想想看,从小到大,孩子都生活在大人为他们编织的樊笼里,又怎么能指望他们上了大学,思想就会一下子飞上云端呢?

    最后,送大家一段泰戈尔的诗句——“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给孩子爱,更要给孩子自由,这才是我们教育应有的主题。,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儿童保健 >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