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扶不起来”?
【案例一】
小磊是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名大四学生,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小磊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过于焦虑而精神失常。后来,小磊的父母后悔不已: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
【案例二】
强强上小学一年级了,人很聪明,就是任性、霸道、娇气、懒惰。从小到大,强强从没沾过一点家务活儿,连碗筷都不会摆,吃橘子每次都要妈妈剥好。在学校里轮到他和另一个同学值日时,强强根本不动手,要不指挥对方做,要不就干脆跑掉,留下同学一人做。当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做值日时,他还振振有词:老师,我不会干,也不喜欢干。老师说: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强强却回答:我没有责任,我不要责任!
强强妈知道后,批评他:宝贝,你都这么大了,是你的事就要去做,这是责任。强强反驳说:责任,你不是说我的责任是学习吗?我就不做,我讨厌干活……
【心理解码】
爱孩子爱得“越位”
综观四周,我们很容易发现,不少孩子懒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责任心。这是谁的错呢?应该反省的当然是家长,是家长自己越过了生活界限,或者叫责任界限。该孩子做的事,你去替他完成了。长此以往,孩子理所当然地觉得家务事是大人的事,和他无关,变得懒惰、没责任心也在情理之中了。
在养育孩子上,父母们喜欢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无限的爱,唯恐爱之不深,爱之不够。最常见的就是包办、代替、过度保护,这是生活上的溺爱。
探究这类溺爱型的父母动机,一是怜爱心理,因为看孩子可爱,所以忍不住怜爱,因为怜爱,所以忍不住帮一把。潜意识里的话是:看,妈妈(爸爸)多爱你!什么都帮你做了。这其实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享受付出的快乐,因为付出爱的行为本身就可以获得一种母(父)爱满足感。
还有一种是急躁性情,看孩子做事笨手笨脚,老半天也做不完,干脆自己做算了。再一种就是追求内心完美和生活秩序的父母、比较挑剔的父母,他们往往见不得孩子做事拖泥带水,做不好还要自己重做一遍,不如自己亲自做省心。
孩子不吃饭,我们伸过手去喂;孩子的房间乱,我们伸过手去收拾;孩子的成绩上不去,我们伸过手去辅导;孩子遇到麻烦,我们伸过手去解决……不管孩子会不会做的,可能和不可能做到的,统统伸过手去替孩子做了。于是孩子不用动手,不用思考,不用操心,一切都有人为他做好了。结果呢,孩子的懒惰养成了,责任感丢失了,自卑感出现了,生活能力弱化了,分不清哪些是他该做的事,有了依赖性人格障碍,严重阻碍了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
【心灵处方】
别做“超人”家长
每一位深爱孩子的家长,一定要立足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在爱孩子的同时,要保持理智,注意培养孩子勤劳能干的品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这要求家长做到:
1、对孩子爱而不娇,注意不要做三种人
日常生活中,家长注意不要做三种人:一是“超能型”家长,只要孩子有困难,都会想办法帮他解决,让孩子觉得你无所不能,从而依赖无限;二是“马上到”家长,只要孩子有需要,立即出现在他的眼前,让孩子觉得凡事唾手可得;三是“周到型”家长,什么都为孩子准备好,计划好,孩子只要按照你设计的路线前行,让孩子什么也不用费脑子,从而懒惰成性。
2、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育热爱劳动的萌芽
尽早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喜欢做事的习惯。孩子出生以后,家长首先要把孩子看作一个主观能动性很强的人——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想主动做事,想亲自动手。特别是两三岁时,看到大人做事,他也要尝试,这个时候,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把事情弄得更糟,给孩子尝试机会就是在呵护孩子的劳动萌芽,保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比如,看到大人拖地,他也要拖,那就让他拖好了,大人只要在旁边鼓掌、鼓励就行了;孩子要自己拿勺子往嘴里送饭,你只要在旁边耐心等待,过后收拾残局就对了。
3、要充分尊重孩子,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创造机会
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利用实际生活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和技巧等等。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自主发展。
4、巧用教育智慧,培养孩子勤劳能干的品性
●示弱法
孩子的内心是希望自己像大人一样是强大的,能干的。那么,大人可以适当示弱,请孩子来帮忙,并表扬他做得好。这样,孩子会有成就感,自豪感。比如你说:儿子,这个瓶盖妈妈扭不开,你力气大,帮妈妈扭一下吧!
●参与法
做家务活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大人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事,边做事边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事,那么劳动的枯燥感就会在轻松说笑中淡化。
●兴趣法
不是每种家务孩子都喜欢做,可以让孩子选择他喜欢做的。男孩子一般喜欢冒险的、刺激的、运动性的活儿,如让孩子帮父母到商店买盐、味精一类的日用品回来,把爸爸的摩托车擦干净;女孩子做比较细腻的活儿,如把家中物品摆放整齐,看如何摆放才美观、好看,然后和孩子一起欣赏,这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百拇医药(郭冬仙)
小磊是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名大四学生,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小磊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过于焦虑而精神失常。后来,小磊的父母后悔不已: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
【案例二】
强强上小学一年级了,人很聪明,就是任性、霸道、娇气、懒惰。从小到大,强强从没沾过一点家务活儿,连碗筷都不会摆,吃橘子每次都要妈妈剥好。在学校里轮到他和另一个同学值日时,强强根本不动手,要不指挥对方做,要不就干脆跑掉,留下同学一人做。当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做值日时,他还振振有词:老师,我不会干,也不喜欢干。老师说: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强强却回答:我没有责任,我不要责任!
强强妈知道后,批评他:宝贝,你都这么大了,是你的事就要去做,这是责任。强强反驳说:责任,你不是说我的责任是学习吗?我就不做,我讨厌干活……
【心理解码】
爱孩子爱得“越位”
综观四周,我们很容易发现,不少孩子懒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责任心。这是谁的错呢?应该反省的当然是家长,是家长自己越过了生活界限,或者叫责任界限。该孩子做的事,你去替他完成了。长此以往,孩子理所当然地觉得家务事是大人的事,和他无关,变得懒惰、没责任心也在情理之中了。
在养育孩子上,父母们喜欢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无限的爱,唯恐爱之不深,爱之不够。最常见的就是包办、代替、过度保护,这是生活上的溺爱。
探究这类溺爱型的父母动机,一是怜爱心理,因为看孩子可爱,所以忍不住怜爱,因为怜爱,所以忍不住帮一把。潜意识里的话是:看,妈妈(爸爸)多爱你!什么都帮你做了。这其实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享受付出的快乐,因为付出爱的行为本身就可以获得一种母(父)爱满足感。
还有一种是急躁性情,看孩子做事笨手笨脚,老半天也做不完,干脆自己做算了。再一种就是追求内心完美和生活秩序的父母、比较挑剔的父母,他们往往见不得孩子做事拖泥带水,做不好还要自己重做一遍,不如自己亲自做省心。
孩子不吃饭,我们伸过手去喂;孩子的房间乱,我们伸过手去收拾;孩子的成绩上不去,我们伸过手去辅导;孩子遇到麻烦,我们伸过手去解决……不管孩子会不会做的,可能和不可能做到的,统统伸过手去替孩子做了。于是孩子不用动手,不用思考,不用操心,一切都有人为他做好了。结果呢,孩子的懒惰养成了,责任感丢失了,自卑感出现了,生活能力弱化了,分不清哪些是他该做的事,有了依赖性人格障碍,严重阻碍了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
【心灵处方】
别做“超人”家长
每一位深爱孩子的家长,一定要立足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在爱孩子的同时,要保持理智,注意培养孩子勤劳能干的品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这要求家长做到:
1、对孩子爱而不娇,注意不要做三种人
日常生活中,家长注意不要做三种人:一是“超能型”家长,只要孩子有困难,都会想办法帮他解决,让孩子觉得你无所不能,从而依赖无限;二是“马上到”家长,只要孩子有需要,立即出现在他的眼前,让孩子觉得凡事唾手可得;三是“周到型”家长,什么都为孩子准备好,计划好,孩子只要按照你设计的路线前行,让孩子什么也不用费脑子,从而懒惰成性。
2、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育热爱劳动的萌芽
尽早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喜欢做事的习惯。孩子出生以后,家长首先要把孩子看作一个主观能动性很强的人——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想主动做事,想亲自动手。特别是两三岁时,看到大人做事,他也要尝试,这个时候,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把事情弄得更糟,给孩子尝试机会就是在呵护孩子的劳动萌芽,保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比如,看到大人拖地,他也要拖,那就让他拖好了,大人只要在旁边鼓掌、鼓励就行了;孩子要自己拿勺子往嘴里送饭,你只要在旁边耐心等待,过后收拾残局就对了。
3、要充分尊重孩子,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创造机会
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利用实际生活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和技巧等等。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自主发展。
4、巧用教育智慧,培养孩子勤劳能干的品性
●示弱法
孩子的内心是希望自己像大人一样是强大的,能干的。那么,大人可以适当示弱,请孩子来帮忙,并表扬他做得好。这样,孩子会有成就感,自豪感。比如你说:儿子,这个瓶盖妈妈扭不开,你力气大,帮妈妈扭一下吧!
●参与法
做家务活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大人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事,边做事边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事,那么劳动的枯燥感就会在轻松说笑中淡化。
●兴趣法
不是每种家务孩子都喜欢做,可以让孩子选择他喜欢做的。男孩子一般喜欢冒险的、刺激的、运动性的活儿,如让孩子帮父母到商店买盐、味精一类的日用品回来,把爸爸的摩托车擦干净;女孩子做比较细腻的活儿,如把家中物品摆放整齐,看如何摆放才美观、好看,然后和孩子一起欣赏,这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百拇医药(郭冬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