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7年第9期
编号:11537104
福建省高校贫困生人格及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年第9期
福建省高校贫困生人格及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福建省高校贫困生人格及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福建省高校贫困生应付方式及其人格特点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对福建省高校2092名学生(其中贫困生530名)进行16PF和应付方式问卷进行测试。结果福建省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一些人格因素和应付方式上有显著差异。结论高校贫困生面对困难多采取混合型和不成熟型应付方式,并且与人格特征显著相关。

    【关键词】贫困生;人格;应对方式

    应付方式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1]。有研究显示,心理疾病特别是神经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体在遇到心理刺激反应后应付失败而导致的[2]。本文拟探讨大学贫困生人格特征与应付方式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学校针对这一群体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学院、闽江学院2002~2004级学生2400名。男1478名,女922名,平均年龄20.5±1.3岁。发放问卷24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92份。其中贫困生530份,男生307份,占58%,女生216份,占42%。平均年龄20.68±1.41岁,非贫困生1562份。

    贫困生的界定根据2004年11月4日福州市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的《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城区城镇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中的规定。

    1.2测量方法

    1.2.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3]。

    1.2.2应付方式问卷[4](肖计划修订):共62个条目,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分量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