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10年第12期
编号:145574
从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救助再论我国精神疾病预防体系
关键词:精神科,精神病,1地震后心理救助状况,2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3心理干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4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提高精神疾病的防治和管理能力

     单怀海 李建明

    1 地震后心理救助状况

    近年来,灾难性突发事件经常发生,例如自然灾害有地震、水灾、飓风和人为的灾害有战争、空难和矿井事故等,在这些灾难性突发事件中常常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1.1 灾害后心理问题 2008年 5月 12日 ,经国家地震局正式确认,发生 8级强烈地震 ,全国大部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场 8级地震给灾区的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身体创伤和痛苦,作为灾难中的幸存者,除了身体的创伤之外,心灵也经受了一次巨大的浩劫,地震和其他灾难性事件就像在心灵的平静湖水中投下一颗重磅炸弹,人内心原本平静的感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在危机事件的重创之下变得遥遥欲坠,失去内部平衡。有研究表明,灾难性突发事件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 10%~ 20%,称为应激相关障碍,主要表现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1.2 地震发生后为灾民提供心理救助 心理救助是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激相关障碍是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责任。全国各地都派各种救助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参加救灾活动,当灾民需要心理救助的紧要关头,成千上万的心理学专业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参加心理救助活动,进行灾后心理干预,帮助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积极应对和经历痛苦过程。一支又一支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活跃在最前线,他们给受灾者带来常规社会救援不能解决的紧急心理救护和进一步的心理援助,使不幸的人们在绝望中鼓起勇气、获得希望,并与他们一起共同度过人生中这段最最艰难的时刻。在这些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中,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应该是主要力量,属于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组成了志愿者纷纷赴四川地震灾区参加心理救助活动,弥补了不足。尽管他们有的没有经过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但是也在紧急心理救护中多少也发挥了一些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的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40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