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12年第9期
编号:145181
自杀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冲动性,色氨酸,遗传学,1自杀的遗传学研究,2自杀的生物化学研究,3自杀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自杀是指主动并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在全世界每年有将近一百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10~20倍。在中国,自杀死亡是第5位死亡原因,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死亡是第一位死因。全国每年死亡人数约为28.7万。据卫生部报道,我国每年至少有200万人自杀未遂[1]。据统计30%~60%的自杀成功者有自杀未遂史,10%~14%的自杀未遂者最终自杀身亡,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危险性超过一般人群的100倍。因此,了解自杀未遂者的特征将对自杀行为的机制探讨和预防自杀至关重要。本文就自杀未遂的生物遗传学,生物化学、社会文化,人格特点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自杀的遗传学研究

    家系调查、双生子、寄养子研究均表明遗传因素在自杀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自杀行为受遗传因素影响。Rainer等[2]的研究显示,自杀者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及孩子)的自杀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10~15倍。由此可见,自杀的第一级亲属有较高的自杀未遂风险,自杀是多基因遗传的。对于遗传学研究来说,通过研究自杀未遂的内表型,可以从自杀行为这一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中,筛选出具有或不具有某种表型的群体,从而有助于探讨该内表型的关键基因。内表型系指相互独立的、有各自特定遗传基础的疾病内在特征[3],其用于探讨疾病过程的原理如下:在可能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的疾病中,理论上与表型有关的易感基因的数量是和疾病临床表型的复杂性及遗传学研究的难度直接相关的。如果与某一疾病相关联的表型高度特异,且相对于行为表现来说,它代表着更直接和更基本的性状,那么造成这些性状变异(内表型)所需要的基因数量要比那些引起疾病临床表现所需要的基因数量更少。也就是说,内表型代表相对直接和更为基本的现象,与内表型相关的基因会少于与疾病本身相关的基因。目前内表型可以通过神经心理、神经生理、生物化学、内分泌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测。内表型一般符合以下几点标准:①特异性:与其他疾病相比,内表型与该疾病有更强的相关性;②状态独立性:内表型具有时间上的稳定性,不随状态改变而改变;③可遗传性:内表型可以通过遗传机制向下一代传递;④家族相关性:与健康人群相比,内表型在患者的亲属中更为常见;⑤共分离:与患者的健康亲属相比,内表型在患病亲属中更常见;⑥良好的生物学可信度和临床可信度[4-5]。

    W ender等指出自杀的遗传因素更多的可能是影响人的冲动控制能力。另一些研究提示遗传对自杀的影响可能通过对某种人格的影响而表现出来,比如与自杀密切相关的冲动性、攻击性等人格特点[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716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