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工具性,差异,1对象与方法,2结果,3讨论
许松芽
在中国处境不利儿童中,流动儿童是伴随着中国民工潮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社会各界倍加关注的这个群体。根据相关法律和有关研究,流动儿童是6~14岁(或是7~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1]。随着环境的变化,流动儿童身边的亲密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心理学家Gore和Thoits认为当人们失去亲密关系的时候,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往往会成为应付紧张的缓冲器。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Raschke)[2]。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逐渐区分了社会支持的两个方面: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和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是指个体的支持网络的成员提供的用以满足个体各种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帮助;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对自己从其支持网络的成员那里获得的支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3]。多数学者认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早期处境不利儿童社会支持的研究中,留守儿童[4-5]是较受关注的对象。赵笑梅,李婷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自尊得分高于非流动儿童,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对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6]。谭千保研究发现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之间关系密切[7]。这些研究能较好反映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但对社会支持的具体特点不涉及。
泉州是海西重要的制造业及港贸城市,其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由此带来了流动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截止2010年,泉州市流动儿童近24万,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30%。“十一五”期间泉州流动儿童教育改革成果是显著的,许多工作走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如2007年福建省政府在晋江召开全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现场会,对晋江市的工作经验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基于目前学术界对沿海中小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较少关注的前提下,本研究通过调查泉州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的具体特点,帮助流动儿童适应新的环境,为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提供相应的建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397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