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15年第12期
编号:139757
医疗决策中的框架效应
关键词:选项,1心理机制,1预期理论,2模糊痕迹理论,2影响因素,1行为类型,2健康计算能力,3行为频率,3应对策略,1陈列医疗方案的优缺点,2使用不同视觉展示方式,4研究展望,1医疗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2医疗决

     李 燕 徐富明 史燕伟 刘程浩

    中国.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 E-mail:myself561@qq.com △通讯作者 E-mail:fumingxu@126.com

    Tversky 和Kahneman 利用“亚洲疾病问题”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时发现,个体在决策中会受选择方案的框架形式所影响而表现出偏好逆转的现象,并将这种违背理性决策恒定性原则的现象称之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1]。框架效应普遍存在于消费、政治及医疗决策中,其中医疗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由于其特殊性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医疗决策中的框架效应是指在医疗决策情境中,人们(包括病人、医生及医疗政策制定者等)的决策行为受医疗方案的框架表述形式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决策偏好的现象,是框架效应在医疗领域中的运用。

    医疗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相对于其他的决策情境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医疗决策情境的复杂性。现实生活中的医疗决策涉及到医疗方案所造成结果的不确定性、医疗方案数目及其属性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其次,医疗情境中决策主体的特定性。医疗决策中的参与主体往往不仅是一个病人和一个医生,还涉及到病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其他的医生。而其它决策情境的主体则主要是决策者本人,很少涉及到其它相关人员。再次,医疗决策中病人和医生双方在决策中的作用是变化的。双方的作用可以视作一个续谱,一个极端是“家长式”(Paternalistic)模式,即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且是最优的,并得到科学研究的支持,医生做出医疗决策不需要参考病人的意见。另一个极端是“自主式”(Informed)模式,是指病人获得足够多的医疗信息,完全自主的做出医疗决策。其它的大部分决策分布在这两个极端之间,通常是“共享式”(Shared)模式,即病人不仅需要获得足够的医疗信息,还需要同医师讨论最优方案,并考虑到自己的偏好和目标,最终共同做出医疗决策[2]。

    医疗决策中的框架效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个体医疗方面,合理运用框架效应能够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并增强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意愿。Howard 和Salkeld 的研究发现当以存活率来表述某个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比以死亡率来描述更能有效地影响人们接受该医疗方案的态度和意愿[3]。Bigman,Cappella 和Hornik 的实验发现,大部分个体往往认为以70%有效性表述的治疗效果更佳,并表现出更强的接受该预防行为的意愿[4]。在公共医疗方面,通过框架效应合理地设计公共医疗政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6144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