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23年第11期
编号:138973
青少年校园排斥的异质性: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关键词:独生子女,类别,1对象与方法,2方法,3统计处理,2结果,1青少年校园排斥的潜在剖面分析,2人口学变量对青少年校园排斥的3个潜类别组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3讨论,1青少年校园排斥模式探索,2人口学变量与青少

     耿影慧 张 野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10034 E-mail:gyh494579@163.com △通信作者 E-mail:zhangye_psy@163.com

    校园欺凌是全球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1-3],并已逐渐成为国际性研究课题。一项覆盖40个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学生被发现以某种方式参与欺凌[4];张文新[5]对我国920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研究发现,有近五分之一(19%)的学生卷入过校园欺凌。可见,校园欺凌已然成为国内外共同面临的重要社会治理问题,除了加强对校园欺凌本身的治理,尤其要注意“防、治”结合,加强校园欺凌预警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做好提前防范工作。研究表明,校园排斥不仅是校园欺凌的重要成分,也是欺凌发生的前置条件和动因[6],即在欺凌事件发生之前,被欺凌者往往长期或短期地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排斥。Leary[7]曾对1995年以来发生在美国的校园枪击案件进行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案件均涉及人际排斥问题。各种形式的社会排斥(概念化为“弱社会关系”)是青少年产生极端暴力行为的最重要危险因素[8]。

    校园排斥(Campus exclusion)是发生在校园范围内的社会排斥,具体指被学校同伴或其他团体所拒绝或忽视,难以建立和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致使其关系需求和归属需求无法满足的现象和过程[9]。研究发现,被排斥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功能如积极情绪减少[10],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11],或某些负面人际感知与消极行为(如社会易感性或攻击性行为)增加[12-14],严重者甚至产生自伤行为[15]与自杀意念[16]。目前,国内外关于校园排斥事件中受排斥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描述人口学变量特征及遭受排斥对个体内外化问题的影响等,这些研究的结果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被排斥群体内的异质性。许多关于积极心理学中心理韧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探索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相比,对弱势群体心理健康差异的研究更值得关注[17-1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19]应用于教育与心理测验、社会学、心理诊断、人才测评等多个领域,其中最基本的应用是根据个体在各类别显变量的不同反应模式确定个体的潜在分类,并了解不同类别在人群中的比例。这种基于概率模型的分类方法不仅确保了不同类别间的最大差异和类别内的最小差异,而且能够通过客观的统计指标来衡量分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0]。截至目前,有关校园欺凌的潜在类别研究较多[21-24],但尚无关于校园排斥的相关潜在类别探索研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354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