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我调节疲劳、抑郁情绪与短视频使用的交叉滞后研究*
鍏抽敭璇嶏細消极情绪,个体,1对象与方法,2方法,3统计处理,2结果,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4交叉滞后分析,3讨论
庄瑷霞 刘明理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湘潭) 411201 △通信作者 E-mail:liumingli@hnust.edu.cn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1]。因环境质量低下、父母监管不当,农村留守儿童会更多地面临情绪与行为问题[2-3]。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深受人们的喜爱[4]。在强大的推荐算法下,短视频能预测每个用户的兴趣,并根据用户以往的浏览记录为其推荐个性化视频,使用户沉浸其中[5]。短视频是指个体通过网络平台创建并传播时长小于5分钟的在线视频[6]。根据我国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规模已达10.26亿[7]。被视为“数字弱势群体”的留守儿童也渐渐成为使用短视频的重要增量来源[8]。由于家庭关爱的缺乏易使他们在短视频中寻找情感寄托与安全感[9],但短视频中呈现的不良内容、网红效应可能会造成其产生非适应性认知或情绪问题[10],同时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的关键期,强化此阶段儿童合理使用短视频,关系到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探究农村初中阶段留守儿童使用短视频及相关问题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限自制力模型认为,人类自我控制能力基于有限资源,个体在进行自我控制活动中会消耗自身资源。自我调节疲劳是指个体消耗了超过自我控制能力的心理资源所导致的持续性疲劳状态,即出现一系列的消极认知、情绪和行为[11]。因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所持有的心理资源易被耗尽,个体一旦消耗了一定的心理资源后易使其更多的使用网络[12]。研究发现,随着心理资源的耗竭,个体更容易陷入不健康的自我消耗方式[13],即可能持续观看短视频呈现的搞笑段子、热门视频。但持续观看短视频会使个体面临大量他人的积极化信息[14],一旦脱离短视频面对现实生活时,其往往需要控制由于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同样也易陷入自我调节疲劳。
抑郁是一种由于无法应对外部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15]。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可降低个体对抑郁的控制能力[16]。处于心理资源耗竭的状态时,会增加个体产生各种抑郁、焦虑的可能性[17]。同时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个体心理失调可能会出现非适应性的上网行为[18],即产生抑郁情绪的个体可能通过浏览短视频来达到缓解抑郁的目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144 字符。
闄愪簬鏈嶅姟鍣ㄥ帇鍔涳紝缃戠珯閮ㄥ垎淇℃伅鍙緵鐖卞績浼氬憳鎴栨湁涓€瀹氱Н鍒嗙殑娉ㄥ唽浼氬憳娴佽銆�
姝�淇℃伅闇€瑕� 2 绉垎锛堝厤璐规敞鍐岀櫥褰曞悗姣忓ぉ鍙互棰嗗彇10涓Н鍒�锛夈€�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寰俊鏂囩珷
鍏虫敞鐧炬媷
璇勮鍑犲彞
鎼滅储鏇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