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排斥、网络排斥与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心理一致感与愤怒反刍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个体,1对象与方法,2方法,3统计处理,2结果,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现实排斥,网络排斥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链式中介效应检验,3讨论,1现实排斥,2心理
赵雨露 张 野△ 付 杨 王 凯
①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10034 E-mail:zhaoyulu6@163.com ②辽宁省抚顺市社会科学院 ③广东省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德育处 △通信作者 E-mail:zhangye_psy@163.com
网络攻击行为通常被定义为个体通过社交网站、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意图伤害或贬低他人,且被受害者视为厌恶的行为[1]。研究发现,受害经历与攻击行为相结合后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功能产生消极影响[2],作为受害的典型形式,不同形式排斥对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仍不清晰,探明两者间的具体作用机制能够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身体上的被隔离或情感上的被忽视与被拒绝,导致归属需要发展受到阻碍的现象[3]。社会排斥一般分为现实排斥与网络排斥,现实排斥是指个体在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中,由于被他人拒绝或排斥,使得归属需要发展受到阻碍的现象[4]。网络排斥是指个体在非面对面的网络交往互动中,由于没有及时获得他人的交流和认可,从而感受到被排斥的消极体验[5]。依据需要威胁时间模型(temporal need-threat framework),社会排斥威胁个体自尊、归属感、控制感和存在意义感等基本需要,产生一系列的负性情绪[6]和攻击行为[2]。研究发现,现实受排斥经历会驱使个体在社交网络中寻求情感交流与被接纳感[7],但是个体在寻求归属需要满足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网络攻击行为的发生[8]。相较而言,网络排斥具有更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5],致使被看作个体保护机制的社会检测系统(social monitoring system)将引发痛苦和伤害的模糊线索视为排斥,强烈的排斥感会引发青少年更多的网络攻击行为[9]。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现实/网络排斥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攻击行为。
心理一致感是指个体具有一种普遍而动态的信心,面对困难或挑战时表现出可控且有意义的自信倾向[10]。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会阻碍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形成[11]。作为一种典型的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排斥会阻碍个体存在意义感与控制感的发展[12],破坏心理一致感的重要组成成分[13],进而干扰心理一致感的形成。有益健康模型(salu-togenic model)指出,心理一致感可视为一种以应对为重点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方法[14]。迄今为止,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十分匮乏,但已有研究发现,当生活出现偏差时,高心理一致感青少年会在现实生活中较少地表达不满情绪,并表现出较少的攻击和破坏性行为[15],而低心理一致感个体的自评攻击性则较高[1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854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