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24年第1期
编号:211969
自我同情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纵向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双重作用模型*
关键词:个体,效应,1对象与方法,2方法,3统计处理,2结果,1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2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效应检验,4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调节效应检验,3讨论,1自我同情对大学

     皮陆杨 张桂莲 何坤镁 莫欣欣 郭蕾蕾

    ①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茂名) 525000 E-mail:piluyang@163.com ②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科学学院 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通信作者 E-mail:guollei3@mail.sysu.edu.cn

    近年来,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不容乐观。元分析显示,2010-2020年中国内地大学生抑郁、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20.8%和13.7%,并呈持续上升趋势[1]。以往研究表明,自我同情可能有助于缓解个体情绪问题[2],因此,探究自我同情“如何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影响抑郁和焦虑,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考察自我同情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自我同情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态度,它指个体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看待挫折、痛苦和缺陷,始终关心和理解自己,包括3个基本成分:自我宽容(self-kindness)、普遍人性(the sense of common humanity)和正念(mindfulness)[3]。研究显示,自我同情可以使个体在面对痛苦时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自己,有助于个体更好地接纳自我,缓解负性情绪[4]。例如:MacBeth和Gumley的元分析研究表明,自我同情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为个体带来安全感,缓解抑郁情绪[5]。刘晔颖的干预研究显示,当个体面临困难或失败时,自我同情程度高的个体可以从自身角度理解、接纳和认同自己,减少自我批评,从而降低抑郁的发生几率[6]。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自我同情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除此之外,自我同情可能对焦虑同样起到积极作用。例如:Egan等人的研究指出,通过对20~24岁年轻群体进行自我同情训练,可以有效缓解个体焦虑情绪[7]。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自我同情可以显著负向预测焦虑。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天生有三大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能力需要[8]。满足这些基本心理需要对个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当基本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个体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或问题行为,从而影响身心健康[9]。自我同情有助于增强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促进个体心理状态的良好维持。如:Smeets等人的研究发现,通过自我同情干预,个体能够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接受自身的不完美,从而满足自主、能力和关系需要,增强自我效能感[10]。Miyagawa等人发现,自我同情能缓解个体在面对社会排斥时的痛苦情绪,提升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感,帮助个体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幸福感[11]。Babenko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同情有助于个体在犯错误时对自己保持宽容和理解,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并应对基本心理需要无法满足的状态[1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056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