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 > 2009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1784439
锦州市太和区2004~2007年布病疫情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日 黄晓光
第1页

    参见附件(1727KB,2页)。

     【中图分类号】R51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3-0122-02

    【摘要】目的:探讨太和区布病流行特征,以制定切合实际的控制措施。方法:利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结果:2004~2007年太和区共发生布病97例,年均发病率为16.93/10万;发病率最高年份为2004年,发病率为27.68/10万;疫情为高度散发,波及全区的每一个乡、街道;1~5月份为发病高峰;男性高于女性,30~55岁发病居多,占病例总数的63.92%,发病与职业和居住环境有关。结论:只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坚持长期畜间检疫、免疫、捕杀病畜就能有效控制布病疫情发生。

    【关键词】布病;流行病学分析;防治对策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传染病[1]。我国布病疫情大部分为低发区和散发区,少数地区仍有小型暴发流行。现对我区2004~2007年布鲁氏菌病流行态势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疫情资料:依据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中报告病例资料分析。

    人口资料:为锦州市太和区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人口资料。

    1.2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疫情三间分布,并将所有资料录入电脑,利用EXCEL软件进行相应处理。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2003~2007年共发病188例,年均发病率为16.93/10万,发病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发病率为27.68/10万;发病最低的年份为2007年,发病率为2.45/10万;2003年呈上升趋势,2004年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具体情况见图1。

    2.2 年龄性别分布:以青壮年发病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30~55岁,占总病例的63.92%;性别特征明显,男性发病明显大于女性,男/女=68/29=2.34。见图2。

    2.3 职业别分布:以农民发病为主,农民占所有发病病例的87.63%,其次是工人、学生及、牧民。见图3。

    2.4 时间分布:发病主要集中在1~5月,以上4个月份发生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1.44%。见图4。

    2.5 地区分布:疫情呈高度散发,全区5乡、5街均有发病,病例多分布在新民乡、大薛乡、营盘乡、钟屯乡,占全部病例的69.07%,其中又以新民乡病例最多,占全部病例的35.05%。

    3 讨论

    我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周围农村主要以养殖业为主,近几年我区通过广播、宣传单、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对职业人群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布病防治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使我区布病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随着全区个体养殖户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很多养殖户都是从外地购回牲畜,未经检疫,在本地混群饲养而导致动物感染;另外由于有些养殖户文化水平较低,根本不了解布病的症状和病变情况,不明白疫情的发生及传染方式,以至于接触了病畜的羊水等排泄物而感染了布病,甚至将病畜肉流入市场,出现因吃涮羊肉、羊肉串、羊杂等感染布鲁氏杆菌而发病的病例。为了防止我区的布病疫情回升,采取如下防治策略:

    3.1 加大畜间检疫:就人类布病而言,因动物(主要是家畜)传染发病是多见的固有的,由人与人发生传染是罕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畜的流动性加大,这就需要畜牧部门加强畜间检疫,防治布病的输入与传播。

    3.2 加强高危人群的防护:随着经济的发展,高位人群数量较大,故感染布鲁氏菌病危险因素较多[2]。因此凡接触病畜、染菌产品,接触者易患布病,家畜养殖者除了配合畜牧部门做好布病检疫外,还有做好个人防护及家畜饲养地的消毒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做好自我防护,减少布病感染机会。

    3.3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由于布病的发病率低,医务人员对此类疾病接触机会较少,病人在就诊时极易引起误诊,应加强医务人员对布病防治知识的了解,详细询问病人有无家畜及其制品接触史(包括居住在家畜饲养地周围),在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准确及时对病人做出诊断。

    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2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