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哮缓解期从脾胃论治的临床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1591KB,2页)。
【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4-0184-03
【摘要】目的:观察冷哮型哮喘缓解期按脾胃虚弱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缓解期哮喘62例病人,采取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胃的中药,每日1剂,每年治疗3~6个月,连续3年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免疫球蛋白、肺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控制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免疫球蛋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冷哮缓解期从脾胃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可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冷哮;缓解期;健脾益胃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哮喘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和T淋巴细胞等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其显著特征为:对非特异性刺激表现出气道高反应性(BHR)、迟发性哮喘反应(LAR)、EOS的聚集和激活。Th1/Th2细胞比例失调和功能失衡是哮喘的重要免疫学发病机制。目前,防治方法是以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长期吸入为主的综合治疗及发作时的对症缓解处理,即对症止喘和抗气道炎症的预防治疗。中医认为哮喘由宿痰内伏于肺、复感外邪、饮食不当、冷暖失宜、情感不畅和环境变化等诱因所引触。宿痰是哮喘的病理因素也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该研究选择哮喘冷哮缓解期为观察对象,旨在通过在常规西药抗炎的基础上加强健脾益气化痰标本兼治,以提高防治效果,弥补吸入疗法的不足,达到长期有效控制哮喘发病的目的。缓解期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较少,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中医有明显优势,应积极研制疗效高、见效快、使用方便的中药制剂。总之,中医在哮喘治疗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哮喘患者来源于2001年12月~2003年12月山东省临沂市中医院门诊、病房住院患者。
1.1.2 病例选择
1.1.2.1 哮喘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于1997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1.1.2.2 冷哮型哮喘缓解期的诊断标准:缓解期一般无明显的哮鸣症状,常咳嗽、痰多、食少脘痞、倦怠乏力、便溏、舌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软。参照王永炎、鲁兆麟的《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1.2.3 主要症状体征轻重度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哮证的临床指导原则》。
1.1.3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诊断为冷哮型哮喘缓解期的患者。年龄16~65岁。
1.1.4 病例排除标准:年龄<16岁或>65岁,患者依从性差,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缓解期哮喘62例病人,采取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42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30年,平均13年;病情轻度6例、中度19例、重度5例。对照组年龄最小16岁,最大65岁,平均43岁;病程最短1.5年,最长35年,平均15年;病情轻度7例、中度18例、重度5例。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2 治疗方法:缓解期无论病情轻重两组均吸入布地奈德200~800μg每日2次,酮替芬1mg每日2次。治疗组加入健脾益胃化痰的中药治疗,基本固定方的药物如下:人参20g,茯苓20g,白术15g,陈皮20g,半夏10g,苍术15g,石菖蒲15g,桂枝12g,砂仁10g,白豆蔻10g,巴戟天15g,黄芪30g,甘草10g。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略有加减,制剂室煎制,每日1剂,分3次口服。服用4w后改每日1剂早晚2次服,疗程共3~6个月。
1.3 观察内容
1.3.1 观察经治疗后患者哮喘再发作后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1.3.2 观察中药防治3年后肺功能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1.4 哮喘的疗效判断标准
1.4.1 主要症状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哮证的临床指导原则》。
1.4.1 临床控制: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或不足轻度者。
1.4.2 显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好转(+++→+)。
1.4.3 有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好转(+++→++或++→+)。
1.4.4 无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无好转或加重。
1.5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某些环境因素作用遗传易感个体,通过T细胞调控的免疫介质释放机制作用于气道产生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同时气道结构细胞特别是气道上皮细胞与上皮下基质及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气道神经调节的异常均加重了气道高反应性,也直接或间接加重了气道炎症在环境因素的进一步作用下,使炎症加重,气道平滑肌收缩,而出现症状性哮喘。Th1/Th2机制是最近几年对T辅助细胞功能的认识取得重大进展,致病因素作用于那些遗传学背景倾向于Th2细胞占优势的个体,使Th2细胞克隆活化、增殖和分化,导致哮喘的发生。古代中医医家认为哮为“宿疾”,痰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因素,常由外因诱发,内外合邪,发为哮喘。《证治汇补·哮病》则论述精辟:“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哮喘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机体的抗病力日趋减弱,中医药的长处在缓解期,因此加强缓解期治疗更显突出,更有利于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并可能达到根治的目标。临床观察发现冷哮型哮喘的缓解期多以脾胃虚弱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又是“生痰之源”,李东垣说:“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清·沈芊绿曰“脾胃健运自无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饮食无规律、过食肥甘厚味的食品、环境污染等原因,常容易损伤脾胃,使脾之运化失常,因此“脾常不足”又是其病理特点。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谷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痰液壅塞气道,气机不利,从而出现喘咳、痰多等症候。脾气亏虚,脾土不能生金,则肺气亦不足,卫外失固,则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肺朝百脉,脾虚胃弱,肺气不足则血脉运行不畅,可出现脉络瘀阻,影响气之运行而致气滞血瘀。因此哮喘病因虽复杂,冷哮缓解期脾虚是其根本原因,治疗上缓解期强调健脾益胃的重要性,缓解期益气健脾益胃。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运行,脾健瘀去则痰自消。免疫调节重在健脾益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免疫学发病机制是哮喘的重要发病机制,主要表现为Th1/Th2细胞功能失衡。既然哮喘是免疫系统紊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9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