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 > 2009年第31期
编号:11908960
糖尿病性足坏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1月5日 《中国保健》 2009年第31期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1005-2720(2009)31 - 1472 - 02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系统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性足坏疽的临床症状、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及营养状况的影响,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足坏疽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中药组43例,除给予西医治疗外,加用中药内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及营养状况进行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及营养状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中药组临床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性足坏疽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足坏疽;中药内服

    1临床资料
, http://www.100md.com
    80例患者全部为德州市市立医院内科住院病人,男52例,女28例;年龄51~75岁,平均60.7岁,发病时间1周~6个月。治疗前两组病种、性别、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 对照组

    严格控制血糖,给予常规西医内科治疗,蝮蛇抗栓酶0.75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一次,2周为一个疗程;654-2 注射液10mg加入生理盐水2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一次,2周为一个疗程;神经细胞生长因子2ml肌肉注射,每日一次,2周为一个疗程。

    2.2 中药组

    除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外,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用中药,具体治疗如下:

    2.2.1 气阴两虚、脉络不和型
, 百拇医药
    证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或手足心热、大便干、舌红少苔、胖或有齿痕、脉细无力。方药:生黄芪15g、生地15g、麦冬10g、党参12g、丹皮10g、赤芍10g、桃仁10g、白芍10g等加减。

    2.2.2 阳虚血瘀型

    证见胸闷刺痛、畏寒肢冷、肢体麻痛、口唇发暗或肢端紫绀、面足水肿、大便溏薄或黎明腹泻、腰腹怕凉、舌胖苔润、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方药:桂枝6g、细辛2g、制川乌9g、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2g、木瓜15g等加减。

    2.3 评定标准

    (1)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及营养状况恢复正常;(2)显效:临床症状、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及营养状况好转六成以上者;(3)好转:临床症状、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及营养状况好转三成以上者;(4)无效:临床症状、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及营养状况无好转或好转不足三成者以及临床症状加重者。
, http://www.100md.com
    3 结果

    两组患者于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显示中药组43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13例,显效22例,好转7例,无效1例,显效率为81.39%;对照组37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4例,显效10例,好转16例,无效7例,显效率37.84%;经χ2检验统计学处理,P值<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明中药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糖尿病足是一种损及经络、血管、皮肤、肌腱甚至骨骼以至坏死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多见于2型糖尿病肥胖者、血糖经常控制不佳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截肢延长了患者住院日、康复时间,往往还需要家庭护理和社会服务,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更为严重,是糖尿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探讨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的痛苦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认为糖尿病足与长期糖代谢障碍,导致衰竭机能不全、末梢动脉闭塞缺血、下肢组织供氧减少、静脉血液瘀滞和血管通透性亢进、足部皮肤受理化因素损伤而感染有关。一般初起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肢端怕冷、麻木、疼痛、感觉迟钝等,不易被患者重视,多发生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反应比较迟钝,对一些创伤不能及时发现,故一旦合并感染,病情常迅速发展,导致溃疡、坏疽、指趾脱落等,皮肤及皮下组织缺乏营养,皮肤变薄、苍白,患者肢体发凉,皮肤温度降低,足部表现为溃疡感染和骨髓炎,红、肿、热、痛,患者常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严重者搏动消失,腘动脉搏动也可减弱或消失,但极少累及髂、主动脉。
, 百拇医药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久治不愈、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加以热毒或湿热邪毒侵袭导致血瘀阻络。以阴阳两虚为本,瘀血、热毒为标,以气虚血瘀、阳气不达为病机关键。治疗应强调标本同治、内外结合,既要注意补气温阳治其本,又不忘活血化瘀、温阳通脉治其标。治疗的关键在于活血化瘀,同时配合益气养阴、助阳治法,或兼以清热解毒除湿以标本同治,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客观上可阻止病情发展,使部分患者免于截肢之苦。

    参考文献

    1.张旭东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学,天津科技出版社,1992:296-297。

    2.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28-861。, http://www.100md.com(刘彦坡 耿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