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母子健康》 > 2013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57880
谁给了宝宝安全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日 《母子健康》2013年第7期
     冷漠型依恋模式:“我不需要你”

    一个30岁的女孩子曾经亲口对我说:你说,我要一个男人干吗?除了帮我拧瓶盖。当然,我们都知道,对于她来讲,男人的价值和吸引力绝不仅仅是开瓶盖。

    有一种反应是冷漠,潜台词是:我根本不需要你。这是这个小孩子的人生脚本,当她面临重大的情感需求,当她面临与机会并存的挑战时,她会对自己说,我根本不需要。

    一个人无论多么有智慧,多么理性,真正支配他的是他内心的体验(基本上未经体验的东西都不能算数——只有亲身经历过火灾的人才知道火有多么可怕)。所以为什么在雅安地震时,唐山人的救援那么坚定而慷慨,因为那是切肤之痛。

    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他最大的切肤之痛或者切肤之暖来自于他的父母;他父母的关系,是他看得最多、体验最久、内化最深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看到父母夫妻关系不好的孩子,会自然地对于婚姻对于亲密抱有怀疑和恐惧。所以,有一句心理学公认的话: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自己有一个好的婚姻。我的老师约翰·贝曼先生补充了一句:如果你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婚姻,那么次好的礼物就是一个好的离婚。

    前文所述那个姑娘的话只是因为她不相信自己能够和一个男人有稳定而温暖的关系之后,而采取的自我保护罢了。

    这就是那个实验中所展示的一种情况,对母亲的离开和回来都表现冷漠。这种表现的背后,通常是孩子曾经对与妈妈连接的渴望遭受过巨大的挫折,比如当孩子情绪低落、生病、恐惧或受伤害时,妈妈经常性地给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安慰,以至于他不敢再有期待。

    纠结型依恋模式:“没你不行,有你也不好”

    最糟的依恋模式是紊乱型。这是一种安全感匮乏的极端状态,通常在孩子遭受虐待或者母亲幼年遭受虐待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小孩长大了一般都会有人格障碍,这在人群中是少见的,这不是我的关注方向,在此不作讨论。

    此外,有一种孩子是纠结型,实验表现出,他们对妈妈一方面特别黏,一方面又特别烦。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案例。我一个朋友,10岁的儿子特别黏她,经常搂着她的脖子说:妈妈,我爱你,你知道吗,我特别爱你。可突然有一天,儿子恼了,对妈妈吼:你以为我真的爱你吗?我那是哄你呢!我的朋友伤心得一个人在房间里哭了好久。

    这位朋友以及另外两位朋友都问过我同样一个问题:“孟迁,你说我这算不算已经很爱孩子了?你说,我对孩子的爱够不够?”这样的疑问代表什么呢?代表她们不懂得母爱的界限。她们的妈妈都是强势的、苛责的,她们在内心里都想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好妈妈,于是特别努力,却不知道什么才叫够好!因为害怕自己这个妈妈不够好,便难免都会“过”——照顾过多管教过度。尽管她们很讨厌自己母亲的严苛和强硬,但她们还是内化了一个“严苛而强硬的母亲”。

    这种困境并非不能打破,我的那位朋友已经通过自我成长做到了这一点,她现在对孩子既温和又坚持,应该孩子做的,应该孩子决定的,除非孩子要求,她能够坚持不插手;她希望孩子做的,也只是建议,而不是坚决要求,她变得能够尊重和接纳孩子,自己的生活重心也不再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慢慢变得更为独立和讲理,更热爱生活。

    最糟的依恋模式是紊乱型。这是一种安全感匮乏的极端状态,通常在孩子遭受虐待或者母亲幼年遭受虐待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小孩长大了一般都会有人格障碍,这在人群中是少见的,这不是我的关注方向,在此不作讨论。

    此外,有一种孩子是纠结型,实验表现出,他们对妈妈一方面特别黏,一方面又特别烦。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案例。我一个朋友,10岁的儿子特别黏她,经常搂着她的脖子说:妈妈,我爱你,你知道吗,我特别爱你。可突然有一天,儿子恼了,对妈妈吼:你以为我真的爱你吗?我那是哄你呢!我的朋友伤心得一个人在房间里哭了好久。

    这位朋友以及另外两位朋友都问过我同样一个问题:“孟迁,你说我这算不算已经很爱孩子了?你说,我对孩子的爱够不够?”这样的疑问代表什么呢?代表她们不懂得母爱的界限。她们的妈妈都是强势的、苛责的,她们在内心里都想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好妈妈,于是特别努力,却不知道什么才叫够好!因为害怕自己这个妈妈不够好,便难免都会“过”——照顾过多管教过度。尽管她们很讨厌自己母亲的严苛和强硬,但她们还是内化了一个“严苛而强硬的母亲”。

    这种困境并非不能打破,我的那位朋友已经通过自我成长做到了这一点,她现在对孩子既温和又坚持,应该孩子做的,应该孩子决定的,除非孩子要求,她能够坚持不插手;她希望孩子做的,也只是建议,而不是坚决要求,她变得能够尊重和接纳孩子,自己的生活重心也不再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慢慢变得更为独立和讲理,更热爱生活。

    安全型依恋模式:“有你更好,没你也行”

    简而言之,健康的安全型依恋模式是:“有你更好,没你也行。”其最初的那个心理原型是:妈妈在当然更好呀,当妈妈离开后,自然会有失落、痛苦、不安,但这个情绪会过去,小孩能够接受和适应妈妈不在的现实,而等妈妈回来,自然是非常高兴地与妈妈亲昵一下后,更安心地玩自己的。

    这是一种依恋,而不是依赖。其成因是,妈妈能够比较一致地对待孩子,所谓一致就是妈妈比较稳定、情绪化不明显地照料小孩。一位够好的妈妈会在独立和连接两方面都给孩子充分的满足。分离是痛苦的,但妈妈一定还回来,分离不代表着被抛弃。因为妈妈允许孩子独立探索,尊重孩子的意愿,并能保护孩子不受伤,孩子就有信心去放手探索世界,而且随着各种探索,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对自己就更加有信心。

    孟老师问:

    你是“安全感足够”的

    妈妈吗?

    在妈妈成为妈妈之前,原生家庭决定了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妈妈。原生家庭的力量最隐蔽也最影响深远。

    正如现在的家庭正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一样,当初的家庭也影响着妈妈安全感的形成。如果当初妈妈的安全感发展不足,她也无法给孩子安全感。最常见的是妈妈不允许孩子正常的分离,妈妈需要孩子远远大过孩子需要妈妈,因为孩子需要妈妈是出于本性是自然的,而妈妈需要孩子是因为安全感的匮乏而过度依赖。故而妈妈依赖孩子,尽可能地“缠着”孩子,后来孩子也就慢慢“缠着”妈妈;妈妈不能忍受孩子不需要自己,就事事插手,孩子越不独立越弱,自然就越需要妈妈,妈妈在头脑里打着“我为你好”等各种旗号去对待孩子,其实潜意识里是害怕孩子因为独立和强大而不再需要自己。

    要想成为一个够好的妈妈,必须经过个人成长,自己先成为一个安全感足够的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