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79415
针刺配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段希栋 汪健 陶善平
第1页

    参见附件。

     中医认为,颈背为诸脉会通之处,气血不通,筋骨衰退则清窍受遏,清阳不升,髓海空虚发为眩晕。《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此外,前人尚有“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瘀不作眩”之说。故笔者治以益气活血、滋阴平肝、化痰通窍为法,以辨证取穴与局部取穴为主。百会为督脉之经穴,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从脊里分出属肾,故督脉与脑、脊髓、肾联系密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取之能达到升清阳、醒神明的功效,使眩晕等症逐渐消退;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为祛风止眩要穴;颈夹脊穴、天柱、完骨均位于头项部,为本病的病位所在。诸穴合用,通过疏通督脉、太阳经、少阳经经气及调节局部气血运行、疏理项部经筋等作用而达到缓解颈性眩晕症状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通过针刺夹脊穴、风池、百会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椎动脉的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阻力指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状况,缓解眩晕等临床症状,且能解除肌肉痉挛,恢复颈椎力学平衡[4-5]。

    脊柱微调手法以节段微调代替解剖整复,手法的力直接作用在病变节段,力求以最小的手法动力、最小的脊柱被动运动幅度来调整病变节段椎体及关节的异常位置,重建颈椎静力平衡,恢复颈椎内源性稳定,并通过改善颈椎曲度,改善颈椎伸肌群的劳损,巩固颈椎外源性稳定。因颈椎动静力平衡得以重建,神经、脊髓的血供也得以改善,间接达到了缓解神经和血管周围压迫,促进其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性反应、促进炎性因子吸收的目的[6-7],解决了颈椎不稳及颈部软组织损伤的问题,从

    而缓解症状或达到临床治愈。

    脊柱微调手法较针刺能较快地重建颈椎动静力平衡,但对局部疼痛等症状的缓解却不如针刺疗法显效快;针刺可解除肌痉挛、松解神经韧带粘连、改善和促进局部的气血运行、加速无菌性炎性反应的吸收。故选择运用脊柱微调手法与针刺相结合,可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前者可以疏通筋脉,便于针刺得气;后者有助于巩固手法效果,使颈椎微调后不易再偏歪。二者相辅相成,起到疗效叠加作用,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Wrisley D, Sparto P, Whitney S, et al. Cervicogenic dizziness:a review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Journal of Orthopaedic and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00,30(12):755-76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 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6.

    [4] 孙月华.针刺颈椎夹脊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 2007,38(1):62.

    [5] 涂小华,李芳,张定强.齐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6):10-11.

    [6] 王新军,耿直.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应用颈椎调整手法的利与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8):697-699.

    [7] 张喜林,沈国权,房敏,等.“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34-35.

    (收稿日期:2012-02-13,编辑:蔡德英)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