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3年第10期
编号:13151211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0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3年第10期
     关键词:推拿;小儿疝气;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25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73-01

    腹股沟斜疝是指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 [1]。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恩师刘开运教授的小儿推拿法,并配合“揉急脉”、“拿肚角”之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吉首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及永顺县中医院门诊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按随机编号分为2组。推拿治疗组(治疗组)90例,男84例,女6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3岁;病程最短12 d,最长14个月;右侧54例,左侧36例;辨证中气下陷36例,肝脾不调45例,大肠热结9例。疝气治疗带治疗组(对照组)90例,男84例,女6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3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13个月;右侧57例,左侧33例;辨证中气下陷39例,肝脾不调42例,大肠热结9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七版《外科学》[1]腹股沟斜疝诊断标准:腹股沟区可见肿块,从腹股沟管外环脱出,可达阴囊或大阴唇内。

    1.3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六版《中医诊断学》[2]证候诊断标准制定。①中气下陷证:疝气伴气短乏力,神疲倦怠,声低懒言,食少便溏,发育迟缓,面白少华,舌质苔白,指纹淡红。②肝脾不调证:疝气伴烦躁易哭,性情急暴,纳呆少食,大便稀溏,山根青蓝,甚或青筋暴露,舌淡红,苔白或薄黄,指纹红。③大肠热结证:疝气伴大便燥结,排便困难,数日一行,非力争不下,腹胀,腹满,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燥,指纹紫滞。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与辨证标准者;②0~3岁小儿;③肿块质软,腹压增加时有膨胀感,压迫内环可阻止肿块脱出。④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5 排除标准

    ①疝气发生嵌顿者;②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③不能配合或不愿意参加本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在辨证分型基础上采用“刘氏”小儿推拿手法治疗;配合自创的“揉急脉(耻骨联合下旁开2.5寸处)”、“拿肚角(位于脐两旁大筋)”之法。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

    2.1.1 中气下陷证 开天门24次,推坎宫24次,推太阳24次,按总筋9次,分推手部阴阳24次,补脾经400次,清肝经200次,补肺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揉中脘(补中法)100次,揉按百会60次,揉神阙100次,揉急脉(患侧)60次,拿肚角10次,捏脊5遍,揉按脾俞100次,按肩井3次。

    2.1.2 肝脾不调证 开天门24次,推坎宫24次,推太阳24次,按总筋9次,分推手部阴阳24次,补脾经400次,清肝经400次,补肺经300次,补心经100次,补肾经300次,揉中脘(补中法)100次,揉按百会60次,揉神阙100次,揉急脉(患侧)60次,拿肚角10次,捏脊5遍,揉按脾俞100次,盐擦肝俞50次,按肩井3次。

    2.1.3 大肠热结证 开天门24次,推坎宫24次,推太阳24次,按总筋9次,分推手部阴阳24次,清脾经400次,清肝经300次,清肺经500次,清心经200次,补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推六腑90次,推中脘(用消导法)、揉神阙100次,摩腹100次,揉急脉(患侧)60次,揉龟尾80次,推下七节骨60次,揉擦肺俞80次,盐按大肠俞50次,按肩井3次。

    2.2 对照组

    疝气治疗带[北京市仁济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京药监械(准)字2009第1260018号]。腰腹捆扎,患侧扎紧,24 h使用,连续治疗14 d。

    3 观察方法

    3.1 疝环缺损、疝肿软硬评分标准

    参照《外科学》[1]诊断分级标准制定。①疝环缺损:直径≤0.3 cm(约患儿的一指尖)计1分,直径0.4~0.6 cm(约为患儿的二指尖)计2分,直径≥0.6 cm(大于二指)计3分。②疝肿软硬:软(如液体样)计1分,较软(如按口唇)计2分,硬(如按鼻尖)计3分。满分为6分。

    3.2 疗效标准

    参照《外科学》[1]结合临床拟定。痊愈:直立或腹压增加时,腹股沟肿块消失;好转:腹股沟肿块比治疗前变小,或硬度变软;无效:肿块大小和硬度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加重。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4 结果

    2组患儿治疗前疝环缺损大小、疝肿软硬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治疗组治愈59例,好转2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38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53.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同证型间疗效比较见表2。

    5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在小儿疾病中比较常见,对0~3岁的患儿一般采用疝气治疗带治疗,但收效欠佳。笔者遵循恩师刘开运教授小儿推拿之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将疝气辨证分为中气下陷、肝脾不调、大肠热结3个证型进行施治。

    中气下陷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喂养失当,或他病伤正,而致脾失健运,中气下陷所致,证属虚证;肝脾不调是由于胎毒伤肝,肝失条达,横乘脾土,或饮食不调,伤损脾气,脾不健运,肝气不疏,而成肝脾不调,中气下陷,证属虚实夹杂;大肠热结是由于胎毒停滞肠道,或饮食不当,食积停结,气滞不行,燥结肠腑,而致大肠热结,力争下陷,证属实证。辨证一明,治法当出,中气下陷,只补不清;肝脾不调,补清各半;大肠热结,补少清多。急脉穴位于耻骨联合下旁开2.5寸处,正处于腹股沟管深环处,揉之可使内环闭合,疝气消失;肚角位于脐两旁大筋,《推拿仙术》曰:“肚角穴,止泄止肚痛,往上推止泄,往下推泄。”揉急脉、拿肚角之法是在“刘氏”小儿推拿法基础上继承和创新归纳总结而确定的一种小儿推拿疗法,手法操作简便,易学习推广,且患儿依从性强。此外,对于大肠热结证患儿,在采用推拿手法的同时加服蜂蜜30~100 g,每日3次,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8.

    [2]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6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19.

    (收稿日期:2013-04-15,编辑:蔡德英), 百拇医药(宿绍敏 肖一宾 何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