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4年第9期
编号:12645349
古代针灸处方配穴原则探析(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4年第9期
     关键词:古代针灸处方;穴位;配伍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9.037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9-0118-02

    针灸处方是医者在分析疾病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针刺方法组合而成的,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关键步骤。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针灸配穴原则亦得到相应的发展。为更好地将古代针灸配穴原则运用于当代,笔者就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针灸著作及歌赋作一分析,以求归纳出古代针灸处方的配穴原则和规律。

    1 针灸处方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一些典籍中就出现了腧穴的配伍方法,并尤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现存最早记载针灸腧穴配伍的古籍是《黄帝内经》,其中记载的针灸处方多达400余个,并设有专篇介绍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如《素问》中“刺热篇”、“刺疟篇”等。此外,《难经》、《伤寒论》等著作亦记载了与针灸处方有关的内容,为针灸处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晋至隋唐时期,针灸处方理论不断充实和积累,处方虽仍以单穴为主,但多穴处方已大量出现。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取两穴或两穴以上的条文共152条,占治疗内容总条文(1045条)的14.5%[1-2];书中配穴条文虽少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