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6年第6期
编号:12831338
中医脉诊的模糊数学处理方法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6年第6期
     前期研究通过近30年20万人次的临床实践,笔者确定了脉诊的客观指标,建立了脉诊诊断疾病的数学模型,使脉诊诊断准确率有了很大提高,称之为金氏脉学[1]。但由于脉搏特征(如硬冲搏、软冲搏,致密软涩搏、致密硬涩搏、粘滞性涩搏等)的内涵及外延很难界定,一直影响着脉诊综合诊断的准确性。金氏脉学把这些内涵及外延不分明的特征称为模糊特征。模糊特征在脉学中十分常见,尤其随着脉学研究的深入,构成脉形的元素也愈发复杂。复杂事物有2个突出特点:一是影响该事物的因素众多,人们不可能认识其全部因素,只能在有限的因素上考察事物,由于其他因素的缺乏或丢失,造成本来清晰的现象变得模糊了;二是深度延长(难度增加),这带来了数学模型的复杂化,于是模糊性逐次积累,变得不可忽略,显然传统的集合论对此无能为力。为此,美国计算机与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提出了“模糊集合论”,并总结出一条互克性原理,即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长,我们对其特性作出精确而有意义的描述能力相应降低,直到达到一个阈值,一旦超过它,精确性和有意义性(或贴近性)几乎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特征[2]。这就是说,复杂程度越高,模糊性越强,精确化程度也就越低,说明模糊性来源于复杂性,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