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7年第9期
编号:13080934
吴耀南治疗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7年第9期
     肺与胃以经脉相连,受邪之后,往往通过经脉相互传变。肺胃一气相贯,肺气肃降有权,则胃气源流而下;若肺不肃降,可致胃失和降,临床除胃脘疼痛、痞满、纳差、呕吐、呃逆等脾胃症状外,还可见咳嗽、咯痰、短气等肺系症状。若胃气郁滞,失于通降,也可病及肺气,致肺气上逆而咳喘。故治疗需肃肺和胃,肺胃同治,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吴教授临证对胃胀甚或胃气上逆者,根据“实则泻其子”原则,通过加强宣降肺气而获良效,通常在治疗胃病药物基础上加用肺系药物,如桑白皮和枇杷叶、百合和乌药、葶苈子和紫苏子等对药。对胃气虚弱的胃系患者,采用补益肺气的玉屏风散或补肺汤加减,可收到振作胃气的功效。对胃中实热型者,则采用清肺通腑的凉膈散。

    3 治胃要治肝

    吳教授认为,肝气不疏则胃气不和,故治疗胃病可从肝论治。生理上,肝与胃是木土相克关系,即所谓“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病理上相互影响,如叶天士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胃相通,一荣俱荣,一伤俱伤。刘渡舟[1]指出:“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藏皆病。”说明肝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病理联系。治疗胃病,并非仅从胃着眼,而应根据脏腑相关理论,注意从肝调治。

    根据以上理论,吴教授临证提倡“治胃要治肝”的观点,认为治疗胃病应判明有无“肝”的临床见症,如胁间胀痛、嗳气反酸、呕呃冲逆、精神抑郁等,若具有上述特征者,不论其是何种胃病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04 字符